「隨想」的定義就是字面這麽簡單:看完戲,想到什麼便說什麼,東拉西扯,分享一些看劇的點滴,亦作為多給劇團正面回應和鼓勵的渠道。
森林海中的紅樓 – 觀後随想
編劇王昊然在HKRT「新文化運動」裡說劇名中的 “紅樓” 跟經典名著風馬牛不相及,而“黛玉,晴雯,寶釵” 在宣傳單張出現,他也事前不知道。想是聰明的HKAF宣傳部知道雖然白紙黑字講明這劇中 “已經沒有” 這些人物,粗枝大葉的觀眾始於會產生錯覺,以為會見到一些「現代版」的《紅樓夢》十二金釵而購票入場,但又不能說廣告誤導!不過無論如何,這齣劇值得看。
剛進場已給舞台設計吸引,演區的左右和後面都是
“頂天立地” 的柔和布幕,主要演區是個尺餘高的平台上,潛意識覺得是個島,到了最後一場一分為三,演員更像從一個“島” 跳到另一個,象徵香港嗎?佈景設計和道具細緻,主景是透視式的一所房間,後面的滑梯明顯是後來180度旋轉後的換景。入場時整個舞台沐在柔和綠色燈光下,是點題的 “森林海” ,以後燈光配合劇情和氣氛靈活調度。對,還有掛得高高在上的一套西服,等足兩句鐘,終於在最後一場放下來應用了。
海報中雖然 “落齊” 三個男演員的名字,但插圖只見鄧世昌,乍看似是個一男三女的故事,實在也是,不過是由三個演員分演男主角的三個成長階段,遇上三個對他生命有深刻影響的風塵女子
(或免卻euphemism直說性工作者or something even worse),最有趣的地方,是三個女子的年紀逆向而行,他學生年代處男獵奇,失身於已經飽歷滄桑的妓女汪靜
(湖南籍),但卻在同情她的經歷中,走出成長的一歩。第二期是一段離離合合,卻最刻骨銘心的感情,他已踏入社會工作,開始時是在
“非尋歡” 的情况下偶遇和他年紀相若的秦蕓 (廣東籍),她以前也有一段痛苦的經歷,兩人惺惺相惜,但經過數年兜兜轉轉之後,終於沒結果。最後的階段,他已變成了一個失落,失業的宅男,網上結識援交少女,約來家只想談談心,卻在她的好奇追問下,一層層的勾起回憶。
這故事如上面linear述來很簡單,舞台上演繹出來卻全不簡單,用的是倒敘手法。開始時是張君洳(《惡童日記》網誌44)的援交少女上鄧世昌的宅男家,然後用超現實及有點蒙太奇味道的手法帶到 “中段”
的許晉邦和趙伊褘(《愛妻家》網誌53)的秦蕓,再後是學生時代的陳瑋聰(《愛妻家》網誌53)上「一樓一」找汪靜的 “第一次”。而這三個時段還會交錯出現,但很聰明地用了幾個motif串連,使時間層次分明:一個红色河馬公仔,一條名叫「小白」的蜥蜴,吸了三份之二個香烟,模型別墅等等,巧妙的運用给故事平添無窮趣味。
寫這劇的動機王昊然在「新文化運動」和場刊裡說得很清楚,他在旺角一所「一樓一」的樓宇住過好一段時間,鄰居的鳳姐不少成為真正的朋友,他也觀察到不少訪客 “come in with troubles and worries on their faces; when they
leave, there’s a spring in their step, a lightness in their frame”. 這跟曹禺筆下 “有一顆金子般的心” 的翠喜,遙遙呼應。三個女子的描寫,汪靜比較簡單,但輕哼故鄉的歌後和少年站在床上一同看大厦反映下來的日出的一場頗感人。秦蕓最立體而趙伊褘亦把握這幾會有很好的發揮。援交少女一角又是另一光景,張君洳也演得很努力,但珠玉在前,和朱鳳嫻的兩齣經典創作 (網誌30,44) 相比之下,便稍覺不足。
重唱四重唱 – 觀後随想
沒涉獵過原著劇本及其舞台演出,但看過電影 (1),不會刻意比較,但有要時也會提到。先從尾說起,謝幕見到Rensen在台上是期待中事,錦上添花的卻是在偌大的葵青劇院不用咪,示範及提醒演員應有的基本功,另又妙語如珠的是 “疑幻疑真的觀眾參與” 論,正是後面說的double layering。結語是語重深長地鼓勵觀眾多入場,多推廣,今次 “拉” 了個少進本地劇場但絕對是識貨之人的朋友一同欣賞,而且看完後還“翻尋味”約同看《茶館》,也算略盡綿力。
雖然音樂是這劇主要原素之一,更重要的卻是個更普遍的課題: “老友記” 的生態 - 生理的,心理的,現實的。較具體說:財政困難,認知障礙,光芒四射之後不甘寂寂無聞,對生存 (或生活) 目標的迷惘。四個角色的微妙心態,由 “四位重量級前輩” 分別演繹出來。去年看馮祿德演《歷史男生》(網誌60) 中的老師穩重中亦有鋒芒,今次的Reggie初時低調失落,但燃起心中一團火後熱誠澎湃,力說Jean參加演出的一段尤其有感染力。近年看麥秋看得最眉飛色舞的不用說是他獲獎的《愛妻家》(網誌53) 裡的易服外父,今次這 “鹹濕仔” Wilf 表面浮誇,背後是劍拔弩張的Reggie 和Jean之間極需要的潤滑劑,由他精湛的演技演繹,百忙中上半場還哼了幾句Papagano!區嘉雯HKRT的黃金時代全錯過了,到我回流她已移民,她2003回流後欣賞過她的演出不少,但多是“穩重型”,今次不知算不算casting against type,不管如何,看着她神彩飛揚中又拿捏得恰到好處的Cissy,實在嘆為觀止。謝月美「影視」早期的幾齣作品均有看:《雷雨》(魯媽),《上海屋簷下》,《日出》(顧八奶奶),《飯廳》;還有「致群」的《早安都市》和「同流」的《無動幾殺人犯》;今次演Jean,一上場有壓台感,而角色發展下去,對Reggie的感情逐步渗出,有層次。
一面看劇,一面好奇地想着導演如何處理結尾高潮。電影較容易,就以四主角面向舞台,背向(電影) 觀眾,在《弄臣四重唱》原唱聲帶中fade out 到credit roll,美麗歌聲陪著觀眾直至credit roll完結。舞台局限多,但陳文剛處理得宜,主要是double layering (我胡亂作的,不是真正名詞) 觀眾,雙重身份:戯的觀眾和“戯中戯”的觀眾,這手法獨腳戲中見得較多 (例如《Tiffany》)。到了劇中四重唱原唱聲帶開始,演員已退到舞台較後較暗的演區,盡量減低lip sync時的反效果,更有一招妙着,就是舞台頂斜掛着的音樂家畫像一幅幅緩緩地垂直下來,效果極隹。最後黑燈中四重唱繼續,亮燈再亮後,謝幕在美妙歌聲中展開。
雖然舞台上難以似電影中隨意配入音樂,但有現場string
quartet (馮元媛,司徒宛昀,林添偉,湯偉灏),生色不少,過場時 Brindisi, Habanera 等名曲一首接一首,耳朵好大享受!演員主要獨白時也有string
quartet現場background音樂;最精彩的,是“戯中戯” 的演奏一節,如醉如痴的聽着,不禁想起 “A Late Quartet” (2) 裡角色细說四件絃樂如何相輔相成,second violin 把 first violin 的魔力加倍發揮,viola 给予旋律寶貴的平衡等等。
電影參考
(1) “Quartet”
(2) “A Late Quartet”
DOGs – 觀後随想
接連看三齣音樂劇,各有特色:《遇上1941的女孩》是百份百本土原創“廿載經典回歸”,《沒有人做衛星相撞的夜空》是「微型」黑盒劇場形式作品,《DOGs》場刊現場“加紙”交代歌曲源自泰國並列出作曲人的名字。編成了劇中的歌,開首和壓軸的大合唱有份量,中間有兩首慢板抒情歌感人,尤其是以《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作intro的《星》,rap 歌《是隻狗》生動跳脫,現場伴奏的三人組更是精彩!
宣傳單張:“集合香港多位獨當一面的舞台劇男女主角”。說得好,這鑽石卡士的成員是此時此地舞台劇最活躍的一群,近年來常看到,尤其是朱柏謙,陳康,林澤群。甚至到各人之間的合作,也是信手拈來:《一屋寶貝》的朱柏謙,羅敏莊和温卓妍;《美麗的一天》的温卓妍和鄭君熾;《奪命追魂call》的鄭君熾和鄭至芝;還有場刊裡全頁預告的《2度告白》重演的夫妻檔。
創作和製作這劇的台前幕後大部份應該都是“有心人” ,作為一個養過動物廿多年的觀眾(不知何解,近來總是覺得“寵物” 這詞有點貶義),自有共鳴。《DOGs》取材自曼谷一所動物實驗工場,帶出一個極具爭議性的課題,劇中最少兩次提問,以動物作實驗是“需要”還是“必要”?值得反思。
今次角色雖然有一半是狗,亦在形體上下過苦功,但性質上跟邱廷輝獲獎的猴(網誌43《盛勢》)和萬斯敏其實也應該獲獎的貓(網誌47《想變成人的貓》)都不同,不是要刻意百份之百扮成劇中的狗,只是要捕捉神髓,和《動物農莊》裡的動物的演繹方法相似。劇中八頭犬,可分為四“組”,第一組四頭是聯盟逃忘,有初時低調而後來才show quali 的總理第一犬Wanna
(羅敏莊),隨和搞笑但到了大是大非卻毫不含糊的Pudding(林澤群),見慣大場面的軍犬Bingo (朱柏謙),和吃盡苦頭而最終仍能鼓起勇氣再一次擁抱選擇的“前輩”Attanon (劉雅麗);第二組是一對苦命鴛鴦,愛美如命的Meiti (鄭至芝)和情深款款的Seyo (鄭君熾);第三,四“組”各只有一犬,陳康的Tuckky是歹角,助 “人” 為虐,Cherico 由劉浩翔兼演 (他的另一角色是人類reporter),出場時間最短,最後結局叫人不忍卒睹。而在八個 “人”
的角色中,焦點全集中温卓妍演同名的Dr.
Jarita Wan身上,從她的演繹中,帶出整個戲的訊息。
沒有人做衛星相撞的夜空 – 觀後随想
這齣「藝堅峰」創團第二炮「微型」本土原創音樂劇,首演是在2010國際綜藝合家歡,也就是說,全沒有 “兒童不宜” 成份。要搞一套原創音樂劇不容易,雖然「微型」,也須要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本劇也算做到這點,角色全部十二人不算太少,而且有姚詠芝帶領“唱得之人”,所以也能交出格式和質量上都颇具規模的大合唱。
先看演員。彭珮嵐的演出欣賞過不少,印象最深的還是《安那與陳七》(網誌33) 裡的百變形象,今次喜見她雖然不是三個 “主角” 之一,但戲份不少,尤其是音樂部份;姚詠芝 (《舞歩青雲》網誌54) 上面已提過;翻看《八百比丘尼》(網誌60) 的場刊和今次對照,已看到一個「藝堅峰」班底漸漸形成,例如今次雖沒有出聲而presence常在的黎青平;何健汶的演出印象最深的是Theatre Du
Pif別具一格re-imagined
的《日出》(網誌35);陳健迅厚而暖的嗓子很好聲,場刊介紹他
“11年師承英國歌唱導師Andrew
Swift” , Andrew 是
Katterwall 的成員,近年來以導師身份參與Kassia
Choirs 的演出有
Decadence (3/2013),Three
Evenings of Jazz in Sheung Wan (6/2012),Katterwall Teachers’ Recital (11/2011),最大的驚喜,是《如此長江》(網誌63)見到他演法國記者,沒有獻唱,卻是一口法文!
在芸芸眾新舊劇團間,「藝堅峰」以「禪」定位有心思,首兩齣劇都能交貨,以後循這條路走,給觀眾一個特别的選擇,善哉!本劇禪的連結在於西藏,故事卻很入世,分别是三段不同的關係:姐弟,母女,父女。觸到的問題生活化,熟悉,貼身,每一個觀眾,都會從一個或多個故事和人物中看到自己及身邊親友的影子:都市森林的生活壓力,病魔的威脅,代溝等等。
去年統計,葵青黑盒是上演場數最多的舞台劇場地,自己也去過不少,記憶中全部是三面台,有時只有正面剛剛坐滿,而謝幕時演員仍專業地分別向兩面空空的觀眾席鞠躬,今次喜見滿座,後來聽RTHK「散場之後」報導,其他場次也似乎一樣滿。看小劇場觀眾席中常會見到面孔熟悉的演員,今次入場排隊剛在施標信後面,已不是第一次葵青黑盒排隊等入場見到他,而其他場地也撞過,真有緣,後來看場刊才知他原來是2010首演創作演員之一。一入場已給
“天圓地方” 的佈景設計吸引,背景的巨形彩繪卻在期待之中,這是因為聽過RTHK「文化人咖啡館」的介紹。「見羊」一場演員以簡單抽象的面具和出神入化的形體來塑造藏羚羊,看着看着,眼中彷彿真的出現了《可可西里》裡的跳躍羊群,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