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0日星期四

64. 沒有人做衛星相撞的夜空。DOGs。重唱四重唱。森林海中的紅樓


「隨想」的定義就是字面這麽簡單:看完戲,想到什麼便說什麼,東拉西扯,分享一些看劇的點滴,亦作為多給劇團正面回應和鼓勵的渠道。

森林海中的紅樓 觀後随想


編劇王昊然在HKRT「新文化運動」裡說劇名中的紅樓跟經典名著風馬牛不相及,而黛玉,晴雯,寶釵在宣傳單張出現,他也事前不知道。想是聰明的HKAF宣傳部知道雖然白紙黑字講明這劇中已經沒有這些人物,粗枝大葉的觀眾始於會產生錯覺,以為會見到一些「現代版《紅樓夢》十二金釵而購票入場,但又不能說廣告誤導!不過無論如何,這齣劇值得看。

剛進場已給舞台設計吸引,演區的左右和後面都是頂天立地的柔和布幕,主要演區是個尺餘高的平台上,潛意識覺得是個島,到了最後一場一分為三,演員更像從一個跳到另一個,象徵香港嗎?佈景設計和道具細緻,主景是透視式的一所房間,後面的滑梯明顯是後來180度旋轉後的換景。入場時整個舞台沐在柔和綠色燈光下,是點題的森林海,以後燈光配合劇情和氣氛靈活調度。對,還有掛得高高在上的一套西服,等足兩句鐘,終於在最後一場放下來應用了。

海報中雖然落齊三個男演員的名字,但插圖只見鄧世昌,乍看似是個一男三女的故事,實在也是,不過是由三個演員分演男主角的三個成長階段,遇上三個對他生命有深刻影響的風塵女子 (或免卻euphemism直說性工作者or something even worse),最有趣的地方,是三個女子的年紀逆向而行,他學生年代處男獵奇,失身於已經飽歷滄桑的妓女汪靜 (湖南籍),但卻在同情她的經歷中,走出成長的一歩。第二期是一段離離合合,卻最刻骨銘心的感情,他已踏入社會工作,開始時是在非尋歡的情况下偶遇和他年紀相若的秦蕓 (廣東籍),她以前也有一段痛苦的經歷,兩人惺惺相惜,但經過數年兜兜轉轉之後,終於沒結果。最後的階段,他已變成了一個失落,失業的宅男,網上結識援交少女,約來家只想談談心,卻在她的好奇追問下,一層層的勾起回憶。

這故事如上面linear述來很簡單,舞台上演繹出來卻全不簡單,用的是倒敘手法。開始時是張君洳(《惡童日記》網誌44)的援交少女上鄧世昌的宅男家,然後用超現實及有點蒙太奇味道的手法帶到 中段的許晉邦和趙伊褘(《愛妻家》網誌53)的秦蕓,再後是學生時代的陳瑋聰(《愛妻家》網誌53)上「一樓一」找汪靜的 第一次。而這三個時段還會交錯出現,但很聰明地用了幾個motif串連,使時間層次分明:一個红色河馬公仔,一條名叫「小白」的蜥蜴,吸了三份之二個香烟,模型別墅等等,巧妙的運用给故事平添無窮趣味。

寫這劇的動機王昊然在「新文化運動」和場刊裡說得很清楚,他在旺角一所「一樓一」的樓宇住過好一段時間,鄰居的鳳姐不少成為真正的朋友,他也觀察到不少訪客 “come in with troubles and worries on their faces; when they leave, there’s a spring in their step, a lightness in their frame”. 這跟曹禺筆下 有一顆金子般的心的翠喜,遙遙呼應。三個女子的描寫,汪靜比較簡單,但輕哼故鄉的歌後和少年站在床上一同看大厦反映下來的日出的一場頗感人。秦蕓最立體而趙伊褘亦把握這幾會有很好的發揮。援交少女一角又是另一光景,張君洳也演得很努力,但珠玉在前,和朱鳳嫻的兩齣經典創作 (網誌3044) 相比之下,便稍覺不足。


 重唱四重唱 觀後随想

沒涉獵過原著劇本及其舞台演出,但看過電影
(1),不會刻意比較,但有要時也會提到。先從尾說起,謝幕見到Rensen在台上是期待中事,錦上添花的卻是在偌大的葵青劇院不用咪,示範及提醒演員應有的基本功,另又妙語如珠的是 疑幻疑真的觀眾參與論,正是後面說的double layering。結語是語重深長地鼓勵觀眾多入場,多推廣,今次 了個少進本地劇場但絕對是識貨之人的朋友一同欣賞,而且看完後還翻尋味約同看《茶館》,也算略盡綿力。

雖然音樂是這劇主要原素之一,更重要的卻是個更普遍的課題
: “老友記的生態 - 生理的,心理的,現實的。較具體說:財政困難,認知障礙,光芒四射之後不甘寂寂無聞,對生存 (或生活) 目標的迷惘。四個角色的微妙心態,由 四位重量級前輩分別演繹出來。去年看馮祿德演《歷史男生》(網誌60) 中的老師穩重中亦有鋒芒,今次的Reggie初時低調失落,但燃起心中一團火後熱誠澎湃,力說Jean參加演出的一段尤其有感染力。近年看麥秋看得最眉飛色舞的不用說是他獲獎的《愛妻家》(網誌53) 裡的易服外父,今次這 鹹濕仔” Wilf 表面浮誇,背後是劍拔弩張的Reggie Jean之間極需要的潤滑劑,由他精湛的演技演繹,百忙中上半場還哼了幾句Papagano!區嘉雯HKRT的黃金時代全錯過了,到我回流她已移民,她2003回流後欣賞過她的演出不少,但多是穩重型,今次不知算不算casting against type,不管如何,看着她神彩飛揚中又拿捏得恰到好處的
Cissy,實在嘆為觀止。謝月美「影視」早期的幾齣作品均有看:《雷雨》(魯媽),《上海屋簷下》,《日出》(顧八奶奶),《飯廳》;還有「致群」的《早安都市》和「同流」的《無動幾殺人犯》;今次演Jean,一上場有壓台感,而角色發展下去,對Reggie的感情逐步渗出,有層次。

一面看劇,一面好奇地想着導演如何處理結尾高潮。電影較容易,就以四主角面向舞台,背向
(電影) 觀眾,在弄臣四重唱原唱聲帶中fade out credit roll,美麗歌聲陪著觀眾直至credit roll完結。舞台局限多,但陳文剛處理得宜,主要是double layering (我胡亂作的,不是真正名詞) 觀眾,雙重身份:戯的觀眾和戯中戯的觀眾,這手法獨腳戲中見得較多 (例如Tiffany)。到了劇中四重唱原唱聲帶開始,演員已退到舞台較後較暗的演區,盡量減低lip sync時的反效果,更有一招妙着,就是舞台頂斜掛着的音樂家畫像一幅幅緩緩地垂直下來,效果極隹。最後黑燈中四重唱繼續,亮燈再亮後,謝幕在美妙歌聲中展開。



雖然舞台上難以似電影中隨意配入音樂,但有現場string quartet (馮元媛,司徒宛昀,林添偉,湯偉灏),生色不少,過場時 Brindisi, Habanera 等名曲一首接一首,耳朵好大享受!演員主要獨白時也有string quartet現場background音樂;最精彩的,是戯中戯的演奏一節,如醉如痴的聽着,不禁想起 “A Late Quartet” (2) 裡角色细說四件絃樂如何相輔相成,second violin first violin 的魔力加倍發揮,viola 给予旋律寶貴的平衡等等。



電影參考

(1) “Quartet”


(2) “A Late Quartet”

 

DOGs 觀後随想

接連看三齣音樂劇,各有特色:
遇上1941的女孩》是百份百本土原創廿載經典回歸,《沒有人做衛星相撞的夜空》是「微型」黑盒劇場形式作品,DOGs》場刊現場加紙交代歌曲源自泰國並列出作曲人的名字。編成了劇中的歌,開首和壓軸的大合唱有份量,中間有兩首慢板抒情歌感人,尤其是以《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作intro的《星》,rap 歌《是隻狗》生動跳脫,現場伴奏的三人組更是精彩!

宣傳單張:集合香港多位獨當一面的舞台劇男女主角。說得好,這鑽石卡士的成員是此時此地舞台劇最活躍的一群,近年來常看到,尤其是朱柏謙,陳康,林澤群。甚至到各人之間的合作,也是信手拈來:《一屋寶貝》的朱柏謙,羅敏莊和温卓妍;《美麗的一天》的温卓妍和鄭君熾;《奪命追魂call》的鄭君熾和鄭至芝;還有場刊裡全頁預告的《2度告白》重演的夫妻檔。

創作和製作這劇的台前幕後大部份應該都是有心人,作為一個養過動物廿多年的觀眾(不知何解,近來總是覺得寵物這詞有點貶義),自有共鳴。DOGs》取材自曼谷一所動物實驗工場,帶出一個極具爭議性的課題,劇中最少兩次提問,以動物作實驗是需要還是必要?值得反思。

今次角色雖然有一半是狗,亦在形體上下過苦功,但性質上跟邱廷輝獲獎的猴(網誌43《盛勢》)和萬斯敏其實也應該獲獎的貓(網誌47《想變成人的貓》)都不同,不是要刻意百份之百扮成劇中的狗,只是要捕捉神髓,和《動物農莊》裡的動物的演繹方法相似。劇中八頭犬,可分為四,第一組四頭是聯盟逃忘,有初時低調而後來才show quali 的總理第一犬Wanna (羅敏莊),隨和搞笑但到了大是大非卻毫不含糊的Pudding(林澤群),見慣大場面的軍犬Bingo (朱柏謙),和吃盡苦頭而最終仍能鼓起勇氣再一次擁抱選擇的前輩”Attanon (劉雅麗);第二組是一對苦命鴛鴦,愛美如命的Meiti (鄭至芝)和情深款款的Seyo (鄭君熾);第三,四各只有一犬,陳康的Tuckky是歹角,助為虐,Cherico 由劉浩翔兼演 (他的另一角色是人類reporter),出場時間最短,最後結局叫人不忍卒睹。而在八個 的角色中,焦點全集中温卓妍演同名的Dr. Jarita Wan身上,從她的演繹中,帶出整個戲的訊息。



沒有人做衛星相撞的夜空觀後随想

這齣「藝堅峰」創團第二炮「微型」本土原創音樂劇,首演是在2010國際綜藝合家歡,也就是說,全沒有兒童不宜成份。要搞一套原創音樂劇不容易,雖然「微型」,也須要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本劇也算做到這點,角色全部十二人不算太少,而且有姚詠芝帶領唱得之人,所以也能交出格式和質量上都颇具規模的大合唱。

先看演員。彭珮嵐的演出欣賞過不少,印象最深的還是《安那與陳七》(33) 裡的百變形象,今次喜見她雖然不是三個主角 之一,但戲份不少,尤其是音樂部份;姚詠芝 (《舞歩青雲》54) 上面已提過;翻看《八百比丘尼》(60) 的場刊和今次對照,已看到一個「藝堅峰」班底漸漸形成,例如今次雖沒有出聲而presence常在的黎青平;何健汶的演出印象最深的是Theatre Du Pif別具一格re-imagined 《日出》(35)陳健迅厚而暖的嗓子很好聲,場刊介紹他 “11年師承英國歌唱導師Andrew Swift” , Andrew Katterwall 的成員,近年來以導師身份參與Kassia Choirs 的演出有 Decadence (3/2013)Three Evenings of Jazz in Sheung Wan (6/2012)Katterwall Teachers’ Recital (11/2011),最大的驚喜,是如此長江(63)見到他演法國記者,沒有獻唱,卻是一口法文!

在芸芸眾新舊劇團間,「藝堅峰」以「禪」定位有心思,首兩齣劇都能交貨,以後循這條路走,給觀眾一個特别的選擇,善哉!本劇禪的連結在於西藏,故事卻很入世,分别是三段不同的關係:姐弟,母女,父女。觸到的問題生活化,熟悉,貼身,每一個觀眾,都會從一個或多個故事和人物中看到自己及身邊親友的影子:都市森林的生活壓力,病魔的威脅,代溝等等。

去年統計,葵青黑盒是上演場數最多的舞台劇場地,自己也去過不少,記憶中全部是三面台,有時只有正面剛剛坐滿,而謝幕時演員仍專業地分別向兩面空空的觀眾席鞠躬,今次喜見滿座,後來聽RTHK「散場之後」報導,其他場次也似乎一樣滿。看小劇場觀眾席中常會見到面孔熟悉的演員,今次入場排隊剛在施標信後面,已不是第一次葵青黑盒排隊等入場見到他,而其他場地也撞過,真有緣,後來看場刊才知他原來是2010首演創作演員之一。一入場已給 天圓地方的佈景設計吸引,背景的巨形彩繪卻在期待之中,這是因為聽過RTHK「文化人咖啡館」的介紹。「見羊」一場演員以簡單抽象的面具和出神入化的形體來塑造藏羚羊,看着看着,眼中彷彿真的出現了可可西里》裡的跳躍羊群,好精彩!

2014年1月19日星期日

63. 如此長江。寶島一村。棋廿三。遇上1941的女孩




「隨想」的定義就是字面這麽簡單:看完戲,想到什麼便說什麼,東拉西扯,分享一些看劇的點滴,亦作為多給劇團正面回應和鼓勵的渠道。

遇上1941的女孩觀後随想

1994 9月回流,剛好錯過了香港音樂劇界這大盛事。2000第一次看,是update了的版本,還買了VCD。今次看2014“廿載經典回歸前,先找出VCD
再看一次,兩者比較是在所難免,但會循這個「随想」博客自訂的「多讚少彈」方向。首先,十三年前初看時對故事裡的Sci-fi元素有些不習慣,分心了,今次明白該從什麽角度 (Epic history of HK) 欣賞後,這本土原創音樂劇一股澎湃的生命力,立時揚溢舞台上。一如所料,1941保持原貌,2014大手update,姚潤敏的弱勢母親變了宋本浩的强勢父親很恰當,IT科技上的update亦理所當然,有趣的是去到幾盡,愚見是未夠盡,今日網上傳訊,四十以下的小朋友,都係用哂廣東話架喇!剩係得番D老餅重响道那,麼,的,的咁。

音樂劇自然以音樂」先行,先經過七年,然後十三年,天國之邊仍叫人聽得如醉如癡,同樣地不需半點兒改動的是血脈沸騰的《夢未央》和感情昇華的《窮天竭地》,全劇最感人的《如果你愛是別人》初唱和刑場reprise,都仍教人熱淚盈眶。《互相幫助》納入了《尖沙咀碼頭》,同時加上新劇情需要的父子一段,交織成極具有音樂劇感的大合唱。其他方個,《逆夢之行》因劇情改動抽起,而新加上香大姐死前的《落花飄》,效果不錯。上半場遇上一場,《天國之邊》後的情歌,把動感《旋轉的甜夢》換上靜態温馨的《幸福在手》,亦是隹作。2000 update 2014,《吶喊》取代了《失眠夜》清楚地反映了氛圍的轉變;舊版本《Fireman》跟整個劇其實不太統一,換上描繪父子之間鴻溝的《血濃於水》好得多了。

遇上1941的女孩》是一齣很全面的音樂劇,歌的形式,種類,和演繹方式都很豐富,但五線譜上的東西無論如何好,終於都是要靠歌者,說到這裡,重提上面一句比較是在所難免,再加一句,context是唱歌,整體表現容後。Chorus 2000 2014兩次水準都高,但今次人更多,大場面更有氣勢,而且還有馬沛詩 (網31點點隔世情》) 。個人表現的highlight肯定是張繼聰:從抱着結他出場的「香港人」開始,以至阿咕哈每一首歌,都使觀眾全程投入。林小寶的啊彩早已深入民心,但黃靖程畢竟是主修音樂劇,除了清純甜美的地方,高昂之處更見功力。2000譚偉權演「平」,已經是重帔嫁衣,但要到了2000年代中間,《喝彩》一出,譚偉權,陳健豪和鄭嘉俊三人的名字以後在觀眾的心目中常給連在一起,譚偉權的Leslie和陳健豪的Danny各自有風格,論純唱功和聲底是譚偉權略高一線,但今次陳健豪演「平」,卻有他獨特的風格,亦帶來新鲜感。香大姐一角唱功的要求不高,廖淑芬和商天娥都應付自如,反而覺得沒聽到日場的馮夏賢有點兒可惜,她歌唱家水準的演出,只有在多年前的《邊城》欣賞過一次,至今難忘。今次一個小驚喜是宋本浩,新加上的父親一角為這劇音樂更添姿彩,尤其是《血濃於水》的男低音。

音樂雖然先行,同樣重要,titular主角啊彩,original cast的劉玉翠雖然沒看過,但看她的其他作品和APA credential,一定唔會差得去邊,看過的林小寶深入人心,黃靖程的壓力不小,看她的表現,一個絕不簡單的啊彩 (純真,嬌憨之外,也有堅強,怎至於固執的一面),她演來頭頭是道,這個第三代的啊彩,比前寶,玉」絕不遜色。大部份觀眾未必認識黃靖程,但如看過《莎翁的情書 / With love, William Shakespeare(44) Q畸大道(59),今次入場前已定會對她充滿信心。同樣地珠玉在前是彭鎮南 (入場前見他在外面 迎賓,滿面笑容,好輕鬆!),對較鐵石心腸的觀眾,一個比較難逃的落淚位,就是上述阿咕哈《如果你愛是別人》,而且不能只靠歌聲,張繼聰的演出,應叫彭鎮南老懷安慰。其餘主要角色譚偉權,廖淑芬,何浩源,換上陳健豪,商天娥,温迪倫,一樣好看。平淡的平媽換上形象鮮明的平父,神來之筆,姚潤敏退居幕後以監製身份給場刊寫獻詞,台前換上越來越in demand的宋本浩。两次演出的 群眾”ensemble,也包括下少獨當一面的演員 (演出當時或後來提升),如上次的陳永泉,余翰廷,劉守正,黃宇詩,楊詩敏,何敏儀,和今次的簡立强,馬沛詩,藍真珍,張雅麗。



棋廿三 觀後随想

2013
年看了劇場空間」兩齣作品,年頭的《舞步青雲》是一年之中看過48齣劇裡最喜歡的no.1,澎湃的What I did for love (沒什麼後悔) 是原因之一。年尾的《歷史男生》亦是精選,貫徹劇場空間」一向以來不斷帶給觀眾新的體驗的宗旨,棋廿三》亦然。

對圍棋略知皮毛,但已早給宣傳單張吸引,後聽出席
RTHK文化人咖啡館」幾位成員說圍讀時已充滿武林色彩,果然!編劇是很欣賞的張飛帆,看過他的幾齣劇,均是平穩中又有創意,棋廿三》靈感是他長輩傳說的故事,人物有真實也有創作,真實人物中也當然有藝術加工。內容鼎足而三 - 圍棋,戰爭,兒女之情 (兩條線) - 很是豐富,而且三者之間還有相互交織,衝突。到了最後,似乎還是圍棋比重略大,這也是理所當然,戰爭,愛情這兩元素別的劇也有,關於圍棋的劇似乎沒聽過,更遑論看過。

小時最初接觸圍棋,是吳清源和板田榮男是死敵的年代,已是劇中提到吳清源木谷實
「鎌倉十局」的十五年後,看了這劇,等於上了寶貴的圍棋通識課。圍棋之外,值得談的東西還有很多,但這只是随想”(觀後感也談不上)。劇一開始以蝉喻禪,很有意思。
張飛帆又說因為要寫這戲才學習圍棋,但正因如此,他有旁觀者清之利,從木谷實口中說出對死活的看法,盡管正宗圍棋家未必認同,但很有創意:被 的棋子是讓出位置給新生命的延續。

演員裡除了很熟悉的歐,林,喬,高之外,看過去年「劇場空間」的上述兩齣劇,對葉興華也算認識,尤其是
《歷史男生》裡主觀很強的Lockwood。《歷史男生》随想裡提過凌绍安似乎退居幕後,從Marvin’s Room找出布韻婷,很有趣,今次仍是Marvin’s Room 中求:勞敏心,更有趣的是和《歷史男生》布韻婷一樣,勞敏心也有一段火爆的精彩對白!劉亭君在《舞步青雲》裡的Kristine 印象不太深,但在最近看HKRT如此長江》裡的演出卻清楚記得,儘管不是有名有姓的角色。

謝幕時余振球說今次四面台,觀眾如有意,可購票坐對面席再看一次,雖然半說笑,但亦有道理,我坐的一面,歐錦堂在伸手可及的距離演戲,洪亮的聲線對這面的觀眾有點浪費,而两埸隅隅細語的男女感情戲卻在
對面演,而且背向這面,老「耳」昏花的觀眾,聽得有些辛苦。不過話得說回來,看四面台坐得近,比黑盒更intimate,有時也要付出一點代價。

後記:
龔嘉相對「九品」的詮釋(參閱場刊),為求工整,有點因詞害義,下面試錄《棋經十三篇》較淺易解說作參考:
入神:神遊局內,變化不可測,以不戰而屈人棋無與敵,厥品上上
坐照:獨坐凝思,全局灼然在目,石室仙機
具體:兼眾人之長,戰勝攻取者
通幽:窮研究之功,得深奥之妙者
用智:未至於用神,僅能運智慮之深算者
小巧:以巧妙勝人者
鬥力:專憑搏殺之力,能與敵周旋者
若愚:其布置愚頑而其勢堅實難犯者
守拙:專於守拙,使彼巧無所施者
入神,坐照,具體,生而知之也
通幽,用智,小巧,學而知之也
鬥力,若愚,守拙,困而學之也
九品之外,不可勝計,未能入格



寶島一村
觀後随想

寶島一村》彷彿有點似是看《如此長江》的續集,時間和故事的接合天衣無缝: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台灣Exodus,不過重心則從達官貴人轉移到小人物 (不說平民百姓是因為其中不盡是civilian)。只看了一會,又感覺這劇跟《城寨風情》有趣地不謀而合之處。首先是非人物主角”- 九龍寨城和台灣眷村,到劇終時都逃不過給大時代淘汰的命運。兩齣劇都是借兩個家庭兩代交織的故事,把觀眾帶進一個有笑有淚的世界,而寶島一村》還有第三個家庭,增加了故事的闊度和歷史感。

賴聲川的作品裡的人情味和幽默感,都是觀眾一向期待的,常被提的經典是如夢之夢暗戀桃花源》,我的偏愛是平實的《紅色的天空》(多謝HKRT1998年帶這劇帶來香港舞台上)。《寶島一村》詩史式大時代背景,親切窩心的小人物,娓娓道來,細水長流。演員一致一流專業水準,我偏愛的是出場很少的黃士偉演李子康,看場刊照很年輕,而把這久經憂患的人物演得如此絲絲入扣。

寶島一村》配樂出色,叫觀眾沉醉於懷舊的時代感 (當然是指有舊可懷的-群),貫穿全劇的是旋律迷人的「教我如何不想他」,早期的有地道的「往事只能回味」,到了戰後baby-boomer 開始聽 “Hit Parade” 年代,更是一首接一首,The End of the World Que Sera Sera 更有請留意歌詞之功。散場時暖暖的包子,和許三觀賣血記》熱烘烘的豬肝,二曲同弓,不是搞gimmick,而是叫觀眾對劇的投入,又多一層面。


如此長江觀後随想

2014觀後随想」以重頭戲開鑼,陳尹瑩教授這1990力作今天在港以粵語演出,時間很合適,近年遍地芳菲(重演)一年皇帝夢》,《鐵獅子胡同的回音等劇,把觀眾和近代史的距離拉近了。

如此長江》涵蓋面廣,多角度,內容豐富,人物多,描寫精細,手法高明 (主角之一的孫文,連場也沒有出過,全部是從旁人口中描繪),觀劇real time中吸收到的實在有限,宜購劇本細嚼。全劇三幕的大致結構是linear,有清楚的起乘轉合,而每一幕的分場則以倒敘手法。第一幕以1918宋教準病重,慶齡趕來病榻旁開始,倒敘至慶齡和美齡十年前成長的片段,刻劃出宋家的歷史和心結。第二幕乘接着教準的遺志,說美齡和蔣介石的故事,時間是20年代,同樣地用倒敘手法,以1927兩人成婚開始,倒敘如何包裝蔣介石成為有機會的追求者的過程。雖然第一,二幕「起,乘」都有提及政局背景大勢,其中也包括1925孫文去世,但是要到了第三幕的「轉,合」,才盡情發揮:劈頭來的是1949年美齡在紐約處處碰壁,以半surreal的手法深刻演繹,然後回到1929開始倒敘,主線是國共之爭,重點描寫的是西安事變,也有一場接一場不同角色之間的衝突,極具張力,最終射燈還是集中美齡身上,讓觀眾感受到她如何從意氣風發,跌進失望的深淵。

今次卞士除了RTHK ensemble 外,邀來演路人甲乙丙丁的客席演員之中,也不乏能夠獨當一面的,在較小規模演出中當主角的也看過不少,因此劇本中細微,細心的地方,也得到悉心照顧,例如風月場的一場戲裡面,五個陪酒女中三個接連叫出蔣介石這答案,到了第四個文瑞興正預備照答,却給張紫琪口快截了糊,這等小趣味,除了編導細心之處,也是演員不分輕重” (戲份的輕重,that is) 的專業演繹。個人的一個小驚喜是見到KatterwallAndrew Swift.

除了主要角色外,有名有姓的有孫力民的張靜江,邱延輝的杜月笙,陳嬌的鄧演達,郭静雯的少年宋慶齡,和客席小妹妹區可頤的童年宋美齡,一致顯示實力演出之中,最好看的是邱延輝演這黑道傳奇人物。主要角色演員,無論駐團客席特邀,都交出期待的高水準演出,尤其是三位女主角。特别高興的是欣賞到近來已少見台前的潘璧雲有血有肉的宋慶齡,和永遠耐看的雷思蘭對宋慶靄齡不一般的演繹。至於葉璇,不如引用我跟朋友電郵中討論本劇的幾段文字:

Quote

On 葉璇, before watching the show, I was quite skeptical, as you apparently were. Generally, I don't like to see TV/movie stars in a stage play.  My first reaction is always: aren't there any stage actor good enough for this role?  My answer to my own question is always a resounding: YES, many, many! 

Watching her in this play reminds me of a movie I saw a long time ago about the Pearl Harbour (no, not the Hollywood melodrama with Ben Affleck).  I can't even remember if that one was Japanese or Hollywood made.  What I do remember is that for the parts of the highest ranking Japanese navy officers, they didn't use any movie stars but instead recruited the cast from top-level, gigantic corporation officers - CEOs etc.  There reason offered was that no matter how good movie actors are, they just don't have the霸氣 to portray the roles required.  宋美玲 is a similar role in the sense that it requires the performer to project a certain氣質.  I think it requires someone with a strong enough real life experience to have the level of confidence to do that.

葉璇, although a TV actress, is not one of those 爭寵小花 like you-know-who. The 場刊 tells a bit about her credentials but there's more.  She is a top-notch business woman running her own business in the Mainland - 葉璇工作室 - and has already made 5 TV shows one of which has been successfully sold to her ex-employer TVB.  "藝術家或企業家,我會選擇後者", she said.  This is the sort of personality and background that I don't think you can easily find in any professional stage actress. For this particular role, I think this sort of background is necessary.  Not to be forgotten also, of course, is that she is actually 宋美玲's 師妹 at Wellesley College (albeit maybe a couple of generations apart), as the program notes point out.  Needless to say, also absolutely necessary is acting ability - not for acting before a camera, but for acting to project the character to a big audience in a big theatre.  In this department, while there are undoubtedly better choices from professional stage actresses, she has done surprisingly well.  In sum, her performance demonstrates that she is an excellent choice for this most difficult, larger-than-life role that is extremely difficult to cast.

End 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