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購票:請參閱 Face Book Page
「隨想」的定義就是字面這麽簡單:看完戲,想到什麼便說什麼,東拉西扯,分享一些看劇的點滴,亦作為多給劇團正面回應和鼓勵的渠道。
醜男子 - 觀後随想
As
often done, in preparation for watching the play I did some Internet research. “Research”
is gross glorification as my after-curtain doodles are not by any stretch of
imagination something that can be called a review. These are merely
reflections, quite personal too, for that matter.
The
“Theatre
Smash” production introduced the play with a cryptic summary line: quite simply, it is a painfully funny play about image,
identity, and getting ahead in today's consumer culture. Irish
Theatre Magazine colors the flavor by describing it as “veering from absurd
humour to gothic horror, an over-the-top satire on contemporary
image-obsession”.
In an interview with the Globe playwright Mayerberg adds further insight on the
conception of the idea, describing it as “almost by accident”. He is quoted to
say: I was writing a different play and I had this idea, what if you were
really ugly and suddenly you were really beautiful? What would change in your
life? Would you be the same person?” He started to jot down the thought – and
two weeks later, he had a script.
Mayenburg’s
plays are not always popular with directors, the Globe and Mail report further
intimated. The playwright himself recalls one director saying to him “I could
only do what you write…You didn’t leave enough space for me”. Obviously not
subscribing to the school of thought that a good script needs to be malleable,
Mayenburg is unapologetic: I think, as an artist, why shouldn’t I fill the play
with all my ideas? Why should I pretend that I don’t have them?”
在意念上這齣劇雖然可能沒有給予導演太多自己發揮的空間,表達手法上卻可各施各法,第一次在愛爾蘭的演出就去得好盡,用了九個演員、合唱團、鋼琴、面幕、彩光,載歌載舞,雖没看過,聽來也覺得有點過份。
「前進進」對這劇的處理乾淨俐落,簡約而不簡單,走位和演區運用變化多端而卻又不流於煩亂到淪為喧賓奪主,拿揑的準確實在高明。
「前進進」對這劇的處理乾淨俐落,簡約而不簡單,走位和演區運用變化多端而卻又不流於煩亂到淪為喧賓奪主,拿揑的準確實在高明。
演員不是「前進進」慣常班底,三陳一朱,場刊裡没有慣常的介紹,但男角老(稍為)、中、青三代都熟悉,陳秄沁雖然第一次看,但她在「新文化運動」訪問裡已出現過數次,老友M.K. 對她《極樂過山車》中的演出十分讚賞,今次一看,果然爐火純青!主角醜男子則是朱栢康,高潮是結尾一節的精彩,足以比美和LOTR裡Andy
Serkis 的 Gollum / Smeagol。
這齣劇style重於substance,不是言中無物,只是主題不太突出,表現手法卻有叫人耳目一新的地方,例如演員在無聲無色中已換了角色,有新鲜感,翻譯也妙趣横生,色情狂七旬女CEO一見靚仔推銷員一句“欽敬、欽敬”實在可圈可點,不過我看的一場觀眾反應慢了半拍(包括我自己),未有即時哄堂爆笑。
復仇者傳聞 - 觀後随想
早一天看了《Fast & Furious 7》,啊Dom上幾集的名句猶在耳邊 “I don’t have friends; I have family”。每次看「中英」都有很强烈的family感 (特别是Melody和 Janwick“告別”演出那次謝幕的時候),但也不只是「中英」,有很多劇團都有這family感覺,近來更有組織新family的喜事 (Stephen &
Phyllis + Elton & Gigi) 。其實,香港整個劇壇就已經是一個大family,團與團、演員與演員之間的互相支持,在此時此地發揮出的正能量,不容忽視。
入正題,連續兩個星期日看鄭國偉的精彩作品,《最後作孽》題材放諸四海皆淮,《復仇者傳聞》則是此時此地,我們自己的故事,儘管是包裝成科幻,最終敵人亦冠以外星人身份作一點藝術抽離,仍是一齣針針見血的社會諷刺劇。取材自The Avengers卻變化多端,不拘一格。Character development尤其心思細膩:Iron Man (楊偉倫) 保持“群戲中的主角”的身份,全程內心交戰,最後捨身成仁;Black Widow (王曉怡) 成了整個團隊的良心 (言行一致的“良心”,而不是得個講字),另一方面兒女之情卻妙不可言地在“叫破喉嚨”的對白裡表現 (好鄭國偉!好王曉怡!);Captain America (麥沛東) 則借角色另闢地域,説強的意志未必救助到弱的體能;The Hulk (黄天恩) 運用顏色帶出Green Papaya 、再帶出東南亞、再帶出禪,然後接回The Hulk 難為正邪定分界的心魔,簡直妙不可言;不拘小節地“徵用”壓根兒不在The Avengers行列的Spider
Man (張志敏) 來代表未忘正義的赤子之心。其實還有這劇獨特的第六個復仇者峰嫲嫲(高少敏),可以看為土著代表。
這劇的深度,可以從幾場戲見到:Black Widow和
Spider Man挑選武器時的盡吐心中情;高官逼嫲嫲簽名時的對辨;Iron Man找到The
Hulk後的爭論;“泉下黑眼” 對Iron Man啟發。
劇季壓軸精鋭盡出,除了上面提過的,還有胡麗英spoof的某高官等等,藍真珍的聲音演出電腦亦是一絕,至於盧智燊,live的影像投射演出不算新,但在這劇的用法卻使人拍案叫絕:泉下的黑眼圈司令larger-than-life (very literally) 的大頭投射在“頂天立地”的屏幕上和Iron
Man對話,其震撼之處非筆墨能形容,豈只是“聲音演出”這麽簡單。今次沒有台上亮相的邢灝和楊瑩映,分別在幕後形體指導和導演助理等崗位。外援則有資深的魯文傑做大奸角,和1967系列中表現突出的鄧艷玲反串少年。
「笑爆你」劃上完美句號,15-16季更叫人期待,特別是《紅色的天空》,1998年話劇團的精彩演出,至今仍然縈繞於心,喜見終於有機會再欣賞賴聲川這經典之作,「中英」選這齣劇值得鼓掌,可能是我的偏見,男的老角似乎較女的老用容易演,因此看到當年馮蔚衡、潘壁雲、劉紅荳、龔小玲的演出,不禁“驚為天人”。今次《復仇者》裡高少敏已有老角preview,也記得看過「A2創作社」《作死》(網誌58) 裡藍真珍演的老角,「中英」對這劇的挑戰相信已有準備。
最後作孽 - 觀後随想
鄭國偉的兩個《最後》劇本各異其趣,《晚餐》(網誌50) 雖然不儘是走沉重的路,而且亦間有黑色幽默,但笑中有淚,往往叫人看得心有戚戚焉,另外是故事性很强,雖然發生的是從兩個演員口中說出的往事,但仍能夠把觀牢牢的吸着。《作孽》主打諷刺,吸引力較多來自情境設計,尤其有創意的是上半場* sixteen-going-on-seventeen的富二代中五生 (凌文龍) 和大學生補習老師 (張紫琪) 一場對峙,精彩得如球賽、又微妙得如棋局,情境熟悉之中又有新鮮感,好看煞人。相比之下,其實也十分好看的下半場有點失色,白手興家的父母 (高翰文、余安安),可共患難卻不能共富貴而搞離婚,absentee parent 對兒子扭曲性格形成的因果,儘管劇本處理不欠深度,演繹也專業水準,但故事畢竟太熟了,看來不及俏皮跳脱的上半場享受。
在這博客多次提到實在沒有興趣在舞台劇台上看到影視明星,少林寺出身的如朱茵自然作别論,否則如某某台詞也記不來,又如某某在台上喃喃自語,似乎全然不察覺台下坐滿觀眾,為了明星過一過戲瘾,使一個專業舞台劇演員失掉一次演出機會,觀眾無辜地“捱”一場不合格的演出,這情况幸不多見,但已是太多了,坐在台下,有點受騙的感覺。但亦間有驚喜,余安安卻不算是驚喜了,看過她的《遍地芳菲》(網誌40),今次已絕對有所期望,她亦交足功課,雖然場外另堆滿花牌,但是一踏出虎度門,她是演員,不是明星了。
話劇團不遺餘力栽培新血,不經不覺,黄慧慈、陳煦莉、和台前已見不到的郭紫韻三小花年代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之後錄續加盟的演員中,有兩位有一個共同之處,身型較小巧,就是凌文龍和郭靜雯,劇中少男少女的角色,在舞台劇casting上自然不作他求,凌文龍演過的角色場刊中列出不少,但印象最深的,反而是没有提到的《志輝舆思蘭-風不息》,想是因為黑盒的近距離,特別欣賞。看高翰文的演出是自《城寨風情》(重演) 開始至今,差不多可以用“數之不盡” 來形容,是話劇團中流砥柱的演員,從來不會叫觀眾失望。
《作孽》主要寫描寫的是這個荒誕三人家庭,第四個角色補習老師“Miss”連在宣傳海報上也沒有出現,但在張紫琪的出色演繹下,就算只是出現了半場,已是全劇裡最好看的一個。角色特別之處是唯一正常的人,正是最難演繹,挑戰之處不在於本身有突出的性格,而是在於對其他人物的不同反應,張紫琪演得好細膩。第一次看Kiki應該是三年半她加盟話劇團前,《脫皮爸爸》首演中的鈐木景子,剛巧亦在壽臣,之後看過她不少話劇團的群戲演出,最深印象是《我和秋天有個約會》(網誌49) 的葉琳,今次有機會欣賞到她上述演出算是個驚喜。
* 分場只是在結構上,全劇是和《晚餐》一樣,105 分鐘real time一氣啊成,沒有intermission
弒君義 - 觀後随想
《弒君義》可以說是結合了《弒君2012 – Macbeth in Macau》(網誌51)
的拍子和《文字再造IV》(網誌73) 的音韻。或者,更恰當的説法是《弒君義》是《弒君2012》的re-work,加入了《文字再造IV》裡面音韻這新元素。
一休謝幕時詳細解釋這齣大膽創意劇的前因後果,最一語中的是一個質疑,問一句:習以為常的用文字配合(甚至相就)音樂,到轉來不行麽?這現象通常出現在曲和詞分別由不同的人執筆,形成兩人的對抗和爭持,很好的例子有Gilbert & Sullivan,但這兩個英語輕歌劇 (operetta) 之父,其實也不是一般認為的水火不容,而且更有文字啓發音樂的情况:“His (Gilbert’s) extraordinary facility and
variety of metre undoubtedly were a major source of inspiration Sullivan, who
always allowed the lyric to suggest an appropriate rhythm to him before he
attempted to compose a melody.” (“Gilbert & Sullivan Opera” by Audrey
Williamson, published by Marion Boyars Ltd.)。當然,Sullivan性格比較隨和亦有助於這“反常”的現象。
上述這現象在英語歌曲裡其實不太難,因為音和字的關係只限於節拍(上述的metre),粤語卻多了另一層面:音韻,每一個字本身已有「先天」的音,作曲需要首先有音,然後填上詞,如要掉過來「先字後音」實在極不容易。但亦有例外,最好的例子是《鐵塔凌雲》,許冠文在機上有感而作的新詩,到了許冠傑手裡,竟能一字不改地配上悦耳的音樂,成為極少見,「先詞後曲」的一時佳話。不過音和字之間的關係其實亦稍有彈性,例如《幸運是我》結尾三句 “夢變真、夢變真、求可以”,兩句“夢變真”音韻不同,後一句是升了音階,但聽者稍用點想像力,仍是聽到“夢變真”,這正是粤音巧妙的地方。(但也不是每次必行,有些情况之下,轉了音階會變成一句粗口!!)
一休「導演的話」裡只輕描淡寫地説這戲“把部分台詞唱出來”,“就是這麽簡單”,但這其實是開天闢地的創舉,對我們深愛粤語的一群觀眾尤其有意義,而其中難處,可聽一下訪問蘇育輝和阮煒楹的電台節目:
和《弒君2012》比較,卞士中的主要角色,大致上沒有改動 (請參閱網誌51): 阮煒楹的全部女角、羅松堅的國王和Macfuff、蘇育輝的主角等不變,王子的查國林則換上周家輝,都是身經百戰,獨當一面的演員。演繹方面,雖然從現代澳門改回原劇時代,本質上是沒有改變,唯一較大改動,是2012頗為神來之筆把巫婆寫成現代歌手,今次雖仍有歌,卻是跟全齣劇統一的風格演繹上面説過粵音的“可歌性”,但仍同樣展示Grace充滿魅力的低音。另有一個小角色在整齣戲的沉重調子中突顯出來,就東窗事發之前的小丑打諢的Gatekeeper,上次是羅松堅的精彩版本,網誌51已提過,今次馮志佑(《男人老狗》- 網誌74) 一樣了得,演得生動出色,如果莎翁復生,就是不懂粤語,亦一定拍攔手掌.
希望7A始創的新生命能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