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6日星期五

78. 再見别離時。 觀劇簡報 : 第三波, 流徙之女, 缘移戲劇班, 布拉格1968

已購票:請參閱 Face Book Page


「隨想」的定義就是字面這麽簡單:看完戲,想到什麼便說什麼,東拉西扯,分享一些看劇的點滴,亦作為多給劇團正面回應和鼓勵的渠道。



觀劇簡報 : 第三波, 流徙之女, 缘移戲劇班, 布拉格1968

這两個月大部份時間都放在年中加入了的 Hong Kong Welsh Male Voice Choir, 一瞬眼間已堆積了四齣劇的 “随想” , 無奈之下, 在未給認知障碍全部進佔之前, 錄下 “簡報” 暫代 “随想” , 最低限度可以保持這博客/面書專頁的延續性.

布拉格1968 (Czechmate) : 十居其九的觀眾看這劇的畫面, 都自然會聯想到 Les Miz, 學生螳臂擋車, 視死如歸, 可歌可泣的故事. 但兩位年青的蘇格蘭創作者其實不希望這齣說“布拉格之春”的故事的音樂劇太沉重. “Have fun. Be teenagers. Feel the emotions, the pride and satisfaction of bringing to life a historic piece of Czech history” 是劇作的背後意義. 所以戲的上半部稍有melodramatic青春劇的氣息, 要到了尾聲, 同學抽籤自焚, 那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的氣勢才出現.

四十多人的龐大陣容, 劇場空間班底, 但以年青一輩為主, 布韻婷和勞敏心只擔任較次要的角色, 借將「家族」何浩源和前RTHK楊吉璽亦然. 年青的主角陳健豪和《一樹梨花壓海棠》中我第一次見的麥智鈞. 自己最喜歡的是施標信. 麥貝夷和何穗盈的“一對”留下好印像, 更好的之華, 唱做俱佳, 更分演两個南轅北轍的角色.

畢竟是樂音劇, Les Miz 級數的作品不是天天有, Docherty和 Kinross兩位年青人這劇中規中矩, 精彩之處在演繹, 有陳健豪, 施標信, 之華三人帶領之下, 整個 ensemble 和 chorus 十分可觀 (聽) , In Childhood Fantasy 和 Requiem at Jan’s Funeral兩首已值回票價.

缘移戲劇班 : 一如去年的《安非她命》, 話劇團今年也安排了《缘移》給觀眾較 “另類”的選擇. 這齣 Off-Broadway 的出類抜萃作問, 是年青的編劇界新慧星Annie Baker的第二部作品, 以sketches形式描寫一個小虚構的城市Shirley, Vermont (作者另有兩部作品亦以此城作背景) 的一個社區中心的戲劇班中的零碎片段. 因為 Annie Baker 也有教戲劇班,《缘移》這劇有時也似她的生活日記, 但這年青的八十後筆下寫出的深度, 叫人讚嘆.

細碎的分場, 平淡的“情節”, 只是横斷面的一節節課堂上的情景,似乎難以叫觀眾投入, 但細看下去, 平凡的人物如剝洋葱般的一層層剝下去, 個人之外還有互動, 越來越耐看, 雖然沒有甚麽傳统的戲劇衝突, 但卻不是能沒有張力, 是來自細心營造的靜默場面. 五個社區小人物, 由資深的李鎮洲, 馮蔚衡, 辛偉強, 張雅麗來演, challenge 是要演員低調掩蓋自己的風格和鋒芒, 話劇團的觀眾很多是頗為資深, 熟悉這四位演員, 因此他/她們的挑戰更大, 返而較新的面孔江浩然, 更易入角.

劇本對舞台處理極為詳盡, 尤其是對燈光的運用, 甚至有一説燈光是第六個角色.

流徙之女 : 四面觀眾席, 簡約佈景, 三代移民故事, 不是於梨華, 白先勇的美國, 是英倫, 真人真事, 我看的一場, 主人翁還在觀眾席, 不過沒有明顯亮相. Narrative是 temporal scrambling, 但也不算混亂, 大部份仍是linear , 移民的第一步卻不是香港往英倫, 而是大陸來香港: 簡短的序幕, 船上 (桌面充當) 的風浪叫恕想起幾個月前看的電影《三城記》.

看「一條褲」的《三審王爾德》男班為主, 今次耳目一新, 蘇育輝和鄧宇廷發揮重要配合作用, 戲是以四女演員主導, 細説婆孫三代的故事. 鄭雅芝飾第一代流徙之女郭梁瑞瓊, 序幕亮相時是跟父親從大陸來港的小女孩, 以後已是老婆婆之身, 下兩代的一女, 三外孫女, 均以她為典範. 第二代的Mable由黃安婷演, 夾在兩代之間, 最是為難, 嫁得好丈夫 Eric (蘇育輝) , 合力成功地經營西式外賣店, 在努力爭取到的穩定經济環境下栽培了三個女兒, 各有成就, 都是專業人士, 豈料年青的一代要找自己的夢想, 各有打算. 劇中還有一兩段戲描寫Mable初移民時, 未能投入異地社會之前的一段艱苦日子, 由毛曄穎演少女Mable.

第三代的三姊妹戲份輕重大有分别. Janet 是旅遊狂,大部份時間只在其他角色對白中出現, 近尾聲短短一場, 黃安婷兼飾. 而排除萬難, 創立了獨一無二的中菜館Sweet Mandarin, 而最後因為對飲食業的貢獻獲頒MBE(2014) 的Helen 和Lisa, 由謝冰盈和毛曄穎分別飾演, 而兩人之中以Helen為主,Lisa為輔. 這劇內容豐富, 但如果要點出一條主線, 那定是Helen為了理想, 放棄高薪厚職, 感動了家人, 克服重重困難, 終於成功的過程.

In sum, this is a story well worth telling, and very well told through the script (based on Helen Tse’s book) penned by Callas Cheang 鄭迪琪, commissioned for the expectation of a feminine touch, which she fully delivered. Performance of the cast is superb.

第三波: 如果對事件背景不清楚, 又不細心看宣傳資料, 直覺上會以為這齣劇是関於校園暴力, 又或者是納粹統治下的教育制度. 其實也可以説是跟兩者都有關係, 只不過暴力不是加於身體而是加於心靈, 納粹統治也不是真的, 而是民主社會裡一所學校一位老師為學生安排的實驗. 但其震撼力比真的暴力和納粹不遑多譲.

真人真事,1967年美國, 還有當年的學生後來長大後的訪問錄影, 震撼的是“第三波” 這為實驗而虛構的納粹式社團竟能“去得這麽盡” , 成了一個給参與的同學留下了永遠烙印的惡夢.

全劇鄭嘉俊從頭帶到尾, 演主角Ron Jones老師精彩百出, 白耀燦演主角晚年時回顧作為過場. 最後一場两個人在同一空間相遇, 叫人想起reboot的 Star Trek 裡老年和少年 Spock 相遇的一場. 差不多二十人的學生卞士水準高, 其中最岀色的是曾慧筠.





再見别離時 - 觀後随想           

謝幕時聽Stephen 說這劇在香港五度公演的機會恐怕沒有時,差不多想高聲向台上喊: Never say never! 終於沒有。Stephen 推介《我愛喵星人》時又説好位置可能以給六月剛看完《男女PK 大作戰》的觀眾買了不少,我又想插咀:非也非也 (包三上身),我的是和《男女PK 大作戰》同一時間買的。但也沒有。

港譯版四度公演,Damian Trasler 的劇本自有過人之處,Stephen Phyllis 的改編/翻譯也能帶出劇本的神髓,兩人的演繹水準可以在四次演出仍爆滿見證。每次看這劇種,都不禁想 : 由現實生活中的夫婦演繹,得失如何?亦會假想其他演員的演繹,就如上環合作伙伴的另一對Elton and Gigi. 另外即時想到的也有五、六對。最想看的自然是Rensen and Jo,又立刻想起兩人的《愛妻家》。

歸正傳,說說大綱,啓幕 (figuratively speaking) 時是Alex Sara 的婚礼中誓言時的短短片段,然後Fast forward 若干年,已是别離時,他神色落漠,她卻仍稍帶点俏皮地逗他回憶往事,用意是縱使分手,也想明白何以弄成今天田地,就如此引出五幕 (again figuratively speaking) 戲。

第一幕是初邂逅,不是金童玉女式,他已算是個玩家,她亦最少在職場上是老手,但互相言語逗弄也來得清新可喜,不落俗套,尤其是Phillis演的Sara仍保留一抹純真,很好看的一場。第二幕有點兒賣弄,說的是兩年後兩人開始感覺一切變淡,想從一次旅行和一場role play 遊戲中找尋新刺激和浪漫。第三幕最精彩,是一段婚姻病入膏肓的細腻描繪,每段婚姻都可以有各自不同的病因,本劇用的是一個頗常見的情况:男的事業未成,女的成為主要經濟支柱,工作狂(無論天性或因人在江湖) 使男的更覺得被冷落,Stephen Phyllis演來絲絲入扣,對白中的接駁位、停頓位無懈可擊,感情亦拿捏準確。相比之下第四幕寫男的迷失出軌已稍欠張力,但亦可能是刻意的托起第五幕的轉折,說到這裡要賣個関子,希望有再度重演,對作為觀眾no-spoiler義務負責。只可以說有了這第五幕,上面四幕及整齣劇的層次提升不少。

最後要一提是在五幕中穿插的有Alex的兩個死黨,負有輕鬆喜鬧,推進劇情,調劑情緒等作用,柳文興和李景昌的演出給Stephen很好的配合,打渾中不流於粗俗,演技亦足以給平面的角色一點立體感。

挑點骨頭:場刊封面同時出現了第四度公演四度重演,後者是錯的,要到第五次演出,才能稱為四度演。


2015年6月14日星期日

77. 男女PK大作戰。Show 名係最難諗㗎。维港乾了。結婚

已購票:請參閱 Face Book Page


「隨想」的定義就是字面這麽簡單:看完戲,想到什麼便說什麼,東拉西扯,分享一些看劇的點滴,亦作為多給劇團正面回應和鼓勵的渠道。


結婚 - 觀後随想           


看到编劇介紹,已覺得自己有點兒需要尋找不足,橋田壽賀子這名字在香港不是家傳户誦,《阿信的故事》卻有誰不知?我94年回流時,除了很喜歡聽和唱翁倩玉的《信》之外,連八百伴也不知道是什麼東西。Well,也好,反正舞台劇和電視很不同,欣賞龍文康的作品也只限於前者,不作比較算了。

如果《結婚》有另一劇名,應該是《》,一家五口中的三人有不同性質、程度、方位、對象的牲,錯縱複雜,到了最後,甚至再也分不清誰是sacrific-or、誰是sacrific-ee

先説四個女兒:春、夏、秋、冬卻非年齡排序,而是跟女兒出生季節,大女秋子 (陳煦莉)為了幫母親養家,一早放棄學業,過去二十年都在捱一份厭惡的工作,更因為八十年代日本職場重男輕女,一次又一次給由她訓練的新進男同事爬頭,似乎對一切心灰意懶。二女冬子(張紫琪)是最純情的一个,既然母親和大姊擔起了賺錢養家、供書教學的責任,自然而然地,這二姊自十二歲已停學擔任家庭主婦,在這範疇內卻弄得有聲有色,持家有道,還無師自通學得一手好廚藝,對人生沒有什麽期盼,只希望兩個妹妹學問有成,和見到母親安享晚年。三妹夏子(郭靜雯)和幼妹春子(葉嘉茵)在這施與受的方程式裡是在的一面,前者只差最後一試便可取得醫生資格,後者亦快要入大學了。

看這劇開始時,確是有些無線電視劇feel,但這些establishing scenes 是無可避免,看下去便漸入佳境。餘下劇情再不詳述了,主要是兩個幼女各有自己打算,老土點説,是辜負了母親和姊姊們的苦心,各自放棄學業,追求愛情帶來的幸福。終極的轉折是五十九歲的母親也結婚去了,是自己尋求幸福還是釋放了兩個大女兒?

四姊妹故然性格各有不同,而每人對手男角的安排,亦各異其趣。春子單純卻不簡單,為了追求少女憧憬的自立小家庭,不惜以懐孕作手段,客席演出、近期APA畢業的葉嘉茵演來頭頭是道,同樣地,袁偉燊演純樸、勤奮,來自鄉間的小男友亦極為討好。郭靜雯不同類型的角色看過不少,今次演豪放、反叛的準醫生夏子,有很強烈馮蔚衡早年的影子,説了這句,也不用再多讚了,夏子的男對手沒在台前現身,只在電話的另一面出現 (怎至不是外音),是令她放棄學/事業,劇終時帶她去法國尋找新生活的至愛。

冬子是四女之中最討好的一個,有着東方女子傳統的美德,温柔卻絕不柔弱 -看她開場時如何打發討厭的警官(好周志輝!),張紫琪從HKRT day one開始,和日本角色似乎已結了不解之緣,今次演冬子同樣手到拿來,男對手是秋子的同事一平,一次送醉了的秋子回家,戀上了冬子,但她已早立志陪母親终老,雖然對一平好感日增,但不敢回應。客席的梁天尺把頗世故、但同時亦戇直得可愛的一平演的好傳神。

四姊妹中最性格複雜的是秋子,由最資深的陳煦莉演順理成章,最後一場三個妹妹甚至連母親都找到歸宿,隻影形單而卻終於下了所有包袱、悲喜交集的最後一場的最難演,亦最見陳煦莉的功力。男的對手卻是個符號多於是個有血有肉的人,這個由陳嬌演繹的隔壁男仿佛象徵秋子未來生活裡的可能性。必要一提的,是餘音袅袅,近尾聲時陳嬌用口琴演奏的 Grandfather’s Clock,聽著立刻想起平井堅的日文版,也聨想到阮煒楹有一年 Cabaret 裡同樣是口琴演繹的 Red River Valley.

最後當然不能不提文瑞興精彩的母親,尤其是對幾個女兒給她的打擊不同層次的反應、適應。男對手兼對象是綠葉,相信也很難找到比林澤群更好的綠葉了!
 


維港乾了 - 觀後随想           


步進大會堂劇院 (足足半個世纪前曾經享受過在這舞台上的經驗)、拿起話劇團的場刊、看着演員没有戴無線咪出場,有回到家的感覺。

和老友M.K.有同感:龍文康的劇本有質素保證 (今個演出他結果看了三次),《維港》大概可分為三條主線。點題的乾港驟看似乎科幻,其實只是借題發揮,以一樁影响全民的大事,分折不同人的不同應對:從最消極到最積極的人生百態。最現實的一條線是賣樓,要說的卻不是樓市,而是一個家庭三代六個成員 (loosely defined) 的錯縱複雜関係。第三條線從求愛到結婚,隨着宅男的夢境(或幻覺)和現實雙線演繹,看似黑色荒謬劇,其實絕對現實。

龍文康的劇本最殺食的地方,是能夠在強烈感情衝突的場面中從旁一句爆笑,而兩方面的效果均無損,這份功力,環顧目前無人能出其右,但劇本雖好,亦有賴話劇团演員的出色演繹,否則遇上未夠能耐的演員,也無從發揮。正因如此,陳嬌演宅男,挑戰最大,能做到上述爆笑而又不過火和反效果,他的成功有目共睹。負責衝突場面最火爆的是兩姊妹,文瑞興和陳煦莉都有深度演出和立體的角色塑造。周志輝是一肩挑起天下事,劇中一切爭端的最後法庭,the buck stops here,壓場感猶其凌厲:疾如風、徐如林、不動如山。郭静雯和周志輝在頭炮《蠢病》之後繼續雙劍合壁,再下一城。請到外援鄭國偉較少的台前演出,爛撻撻的女婿,亦有看頭。

從啊宝謝幕便看到話劇團的團隊精神,均衡參與的體現,連功能组別都要企埋一邊,核心家庭六人以外的外圍角色特别鳴謝:助導林澤群、編舞張紫琪、訪問張雅麗。三人劇中角色亦不容忽視,林澤群演的小人物,和主角周志輝演的初期老者” (65-75) 的草根友誼可貴;第一次看張紫琪演出她便是穿和服(《脱皮爸爸》首演),今次她演宅男腦子裡面的人形玩偶,唯娋唯妙;第一留意張雅麗的出色演技是她演銀幕上的黑人媽媽 (Viola Davis 金像、金球雙提名之作:Doubt),以後多次演出戲路很廣,今次演較平面的角色Tina,卻最明艷照人。

搭單推介《捉妖記》
主要是因為配樂和插曲是出自高世章和岑偉宗筆下:
戲本身當然亦有很多優點,真人和動畫之間已到了欲辨難辨、混然一體的化境。畫工是絕妙,但真人亦與其各領風騒。群星拱照,卻蓋不過兩主角的光芒。白百何遊走於嬌憨和惡搞之間,運灑自如;冷手執個熱煎堆的井柏然的多情宅男亦是深慶得人之選。群星如湯唯、曾志偉、吳君如、金燕玲、姜武、姚晨等等,叫人目不暇給。在面書溝通裡,岑偉宗更提醒:香港好少觀眾會知道《捉妖記》有這麼多香港的創作人參與。其實它大半都是香港人的努力



Show 名係最難諗- 觀後随想

先上網找到
New York Times 2008 年對 “Title of show” 的一段評語 “…
it is genial, unpretentious and far funnier than many of the more expensively manufactured musicals that make it to Broadway these days.” 那编劇評的結語亦值得一錄It would definitely help to share a belief that a life in the theater is a worthy calling, and that a fresh new musical — however insignificant — is something worth cheering.”

再找到兩三個《Title of show》足版舞台錄影,看了其中一個畫面最清楚的賓州Gettysburg College製作:

目的不在比較,只想更深了解這齣「寫两條友寫兩條友寫個音樂劇嘅音樂劇」,但也有一兩點值得一提。一是兩女合唱的《配角終於坐正》一曲,Gettysburg College 製作裡面Heidi收結時沒有特别澎湃,Art Peak既然請到張國頴,能不盡讓她show quali?香港觀眾之福!二是用詞要精準」這一課題,男角囑女角離台時帶同道具這環節中,英語玩bringtake兩個字,效果頂多麻麻,廣東話玩一個「埋」字之差,「攞埋」的潛台詞就是她們不需再回來,妙到毫顛!

除了台上四位演員,聲音友情客串的還有岑偉忠和王菀之,演自己,而除了這兩位之外,劇中提到當今業界中的人物、劇員、作品不計其數,因此場刊鄭重聲名:本劇提及的某些本地團體、節目、人物或機構之陳述全屬虛構,以達至本地化及喜劇效果,全無冒犯之意。例子多得不勝枚舉,對本地劇壇越熟悉的觀眾對這些in jokes當然笑得越多,「進念」相信就算不是劇場常客的觀眾也知道,但就是不久之前看過《天堂之後》,也未必立即記得張國穎就是裡面的醫生!

比起網上找到的製作所用的傳统佈景,Art Peak的兩面觀眾席和簡約舞台設計靈巧、耐看得多。四個演員加一座鋼琴是跟足文本,但孔奕佳的酷不是人人能做得到。四位演員三張一陳,唯一不很熟悉的是ex-HotCha 張紋嘉,表現則是統一的專業水準。借這機會向Seth略致歉意,今年參加的合唱團越來越多,時間的分配越來越難,「高頻觀眾」這殊榮越來越受之有愧。



男女PK 大作戰 - 觀後随想           

坐在上環文娱中心劇院欣賞過 Stephen and Phyllis 的演出後三天,一連兩晚,自己在同一舞台上亦享受了片刻的個人spotlight,實在榮幸!

DOJO I-Stage 聯盟入主上環的第一部作品很成功,PK 可以看為 Caveman 的優化版,把Stephen 個人棟篤笑增至夫妻檔,雖然仍是以Stephen的獨白為中心,但Phyllis 不只是在錄影上稍一亮相便算,和Stephen出台時間約四、六之比,也有一两段較短的獨脚戲,亦有妙趣横生的cross-gender穿插,甚為豐富。

細心的觀察、搜集、咀嚼後,才能夠磨出這齣能引發這樣多共鳴笑聲的戲,有個朋友屈鸭收到我send過去的海報,即時回應是 兩公婆上陣,當中一定會有很多真人真事,那很多可能誇張一些,但就地取材相信一定有,例如妻子為丈夫背脊抓癢,他無論 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導航都不得要領,忽然靈機一動,一句“bra底位bingo

對時下時事、政治嬉笑怒駡是必殺技,最經典的相信是 Gilbert & Sullivan The Mikado》裡的搞笑歌 I’ve got a little list,多年來在不同的地方演出,都会就此時此地更新歌詞,PK裡面這元素也用得恰到好處。和觀眾的rapport很好,大家很投入,向前幾排觀眾乱掉假甴這一招更絕!Closure簡潔,用亞當夏娃的故事起、結。

這戲也有深意,是和觀眾分享夫妻之道,笑鬧之間,潛移默化,觀眾應有所得着,是多是少則各自修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