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購票:請參閱 Face Book Page
觀劇簡報 : 第三波, 流徙之女, 缘移戲劇班, 布拉格1968
這两個月大部份時間都放在年中加入了的 Hong Kong Welsh Male Voice Choir, 一瞬眼間已堆積了四齣劇的 “随想” , 無奈之下, 在未給認知障碍全部進佔之前, 錄下 “簡報” 暫代 “随想” , 最低限度可以保持這博客/面書專頁的延續性.
布拉格1968 (Czechmate) : 十居其九的觀眾看這劇的畫面, 都自然會聯想到 Les Miz, 學生螳臂擋車, 視死如歸, 可歌可泣的故事. 但兩位年青的蘇格蘭創作者其實不希望這齣說“布拉格之春”的故事的音樂劇太沉重. “Have fun. Be teenagers. Feel the emotions, the pride and satisfaction of bringing to life a historic piece of Czech history” 是劇作的背後意義. 所以戲的上半部稍有melodramatic青春劇的氣息, 要到了尾聲, 同學抽籤自焚, 那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的氣勢才出現.
四十多人的龐大陣容, 劇場空間班底, 但以年青一輩為主, 布韻婷和勞敏心只擔任較次要的角色, 借將「家族」何浩源和前RTHK楊吉璽亦然. 年青的主角陳健豪和《一樹梨花壓海棠》中我第一次見的麥智鈞. 自己最喜歡的是施標信. 麥貝夷和何穗盈的“一對”留下好印像, 更好的之華, 唱做俱佳, 更分演两個南轅北轍的角色.
畢竟是樂音劇, Les Miz 級數的作品不是天天有, Docherty和 Kinross兩位年青人這劇中規中矩, 精彩之處在演繹, 有陳健豪, 施標信, 之華三人帶領之下, 整個 ensemble 和 chorus 十分可觀 (聽) , In Childhood Fantasy 和 Requiem at Jan’s Funeral兩首已值回票價.
缘移戲劇班 : 一如去年的《安非她命》, 話劇團今年也安排了《缘移》給觀眾較 “另類”的選擇. 這齣 Off-Broadway 的出類抜萃作問, 是年青的編劇界新慧星Annie Baker的第二部作品, 以sketches形式描寫一個小虚構的城市Shirley, Vermont (作者另有兩部作品亦以此城作背景) 的一個社區中心的戲劇班中的零碎片段. 因為 Annie Baker 也有教戲劇班,《缘移》這劇有時也似她的生活日記, 但這年青的八十後筆下寫出的深度, 叫人讚嘆.
細碎的分場, 平淡的“情節”, 只是横斷面的一節節課堂上的情景,似乎難以叫觀眾投入, 但細看下去, 平凡的人物如剝洋葱般的一層層剝下去, 個人之外還有互動, 越來越耐看, 雖然沒有甚麽傳统的戲劇衝突, 但卻不是能沒有張力, 是來自細心營造的靜默場面. 五個社區小人物, 由資深的李鎮洲, 馮蔚衡, 辛偉強, 張雅麗來演, challenge 是要演員低調掩蓋自己的風格和鋒芒, 話劇團的觀眾很多是頗為資深, 熟悉這四位演員, 因此他/她們的挑戰更大, 返而較新的面孔江浩然, 更易入角.
劇本對舞台處理極為詳盡, 尤其是對燈光的運用, 甚至有一説燈光是第六個角色.
流徙之女 : 四面觀眾席, 簡約佈景, 三代移民故事, 不是於梨華, 白先勇的美國, 是英倫, 真人真事, 我看的一場, 主人翁還在觀眾席, 不過沒有明顯亮相. Narrative是 temporal scrambling, 但也不算混亂, 大部份仍是linear , 移民的第一步卻不是香港往英倫, 而是大陸來香港: 簡短的序幕, 船上 (桌面充當) 的風浪叫恕想起幾個月前看的電影《三城記》.
看「一條褲」的《三審王爾德》男班為主, 今次耳目一新, 蘇育輝和鄧宇廷發揮重要配合作用, 戲是以四女演員主導, 細説婆孫三代的故事. 鄭雅芝飾第一代流徙之女郭梁瑞瓊, 序幕亮相時是跟父親從大陸來港的小女孩, 以後已是老婆婆之身, 下兩代的一女, 三外孫女, 均以她為典範. 第二代的Mable由黃安婷演, 夾在兩代之間, 最是為難, 嫁得好丈夫 Eric (蘇育輝) , 合力成功地經營西式外賣店, 在努力爭取到的穩定經济環境下栽培了三個女兒, 各有成就, 都是專業人士, 豈料年青的一代要找自己的夢想, 各有打算. 劇中還有一兩段戲描寫Mable初移民時, 未能投入異地社會之前的一段艱苦日子, 由毛曄穎演少女Mable.
第三代的三姊妹戲份輕重大有分别. Janet 是旅遊狂,大部份時間只在其他角色對白中出現, 近尾聲短短一場, 黃安婷兼飾. 而排除萬難, 創立了獨一無二的中菜館Sweet Mandarin, 而最後因為對飲食業的貢獻獲頒MBE(2014) 的Helen 和Lisa, 由謝冰盈和毛曄穎分別飾演, 而兩人之中以Helen為主,Lisa為輔. 這劇內容豐富, 但如果要點出一條主線, 那定是Helen為了理想, 放棄高薪厚職, 感動了家人, 克服重重困難, 終於成功的過程.
In sum, this is a story well worth telling, and very well told through the script (based on Helen Tse’s book) penned by Callas Cheang 鄭迪琪, commissioned for the expectation of a feminine touch, which she fully delivered. Performance of the cast is superb.
第三波: 如果對事件背景不清楚, 又不細心看宣傳資料, 直覺上會以為這齣劇是関於校園暴力, 又或者是納粹統治下的教育制度. 其實也可以説是跟兩者都有關係, 只不過暴力不是加於身體而是加於心靈, 納粹統治也不是真的, 而是民主社會裡一所學校一位老師為學生安排的實驗. 但其震撼力比真的暴力和納粹不遑多譲.
真人真事,1967年美國, 還有當年的學生後來長大後的訪問錄影, 震撼的是“第三波” 這為實驗而虛構的納粹式社團竟能“去得這麽盡” , 成了一個給参與的同學留下了永遠烙印的惡夢.
全劇鄭嘉俊從頭帶到尾, 演主角Ron Jones老師精彩百出, 白耀燦演主角晚年時回顧作為過場. 最後一場两個人在同一空間相遇, 叫人想起reboot的 Star Trek 裡老年和少年 Spock 相遇的一場. 差不多二十人的學生卞士水準高, 其中最岀色的是曾慧筠.
再見别離時 - 觀後随想
謝幕時聽Stephen 說這劇在香港五度公演的機會恐怕沒有時,差不多想高聲向台上喊: Never say never! 終於沒有。Stephen
推介《我愛喵星人》時又説好位置可能以給六月剛看完《男女PK 大作戰》的觀眾買了不少,我又想插咀:非也非也 (包三上身),我的是和《男女PK 大作戰》同一時間買的。但也沒有。
港譯版四度公演,Damian Trasler 的劇本自有過人之處,Stephen 和 Phyllis 的改編/翻譯也能帶出劇本的神髓,兩人的演繹水準可以在四次演出仍爆滿見證。每次看這劇種,都不禁想 : 由現實生活中的夫婦演繹,得失如何?亦會假想其他演員的演繹,就如上環合作伙伴的另一對Elton and Gigi. 另外即時想到的也有五、六對。最想看的自然是Rensen and Jo,又立刻想起兩人的《愛妻家》。
“想”歸正傳,說說大綱,啓幕 (figuratively speaking) 時是Alex 同 Sara 的婚礼中誓言時的短短片段,然後Fast forward 若干年,已是“别離時”,他神色落漠,她卻仍稍帶点俏皮地逗他回憶往事,用意是縱使分手,也想明白何以弄成今天田地,就如此引出五幕 (again figuratively speaking) 戲。
第一幕是初邂逅,不是金童玉女式,他已算是個“玩家”,她亦最少在職場上是老手,但互相言語逗弄也來得清新可喜,不落俗套,尤其是Phillis演的Sara仍保留一抹純真,很好看的一場。第二幕有點兒賣弄,說的是兩年後兩人開始感覺一切變淡,想從一次旅行和一場role play 遊戲中找尋新刺激和浪漫。第三幕最精彩,是一段婚姻病入膏肓的細腻描繪,每段婚姻都可以有各自不同的病因,本劇用的是一個頗常見的情况:男的事業未成,女的成為主要經濟支柱,工作狂(無論天性或因人在江湖) 更使男的更覺得被冷落,Stephen 和
Phyllis演來絲絲入扣,對白中的接駁位、停頓位無懈可擊,感情亦拿捏準確。相比之下第四幕寫男的迷失出軌已稍欠張力,但亦可能是刻意的托起第五幕的轉折,說到這裡要賣個関子,希望有再度重演,對作為觀眾no-spoiler義務負責。只可以說有了這第五幕,上面四幕及整齣劇的層次提升不少。
最後要一提是在五幕中穿插的有Alex的兩個死黨,負有輕鬆喜鬧,推進劇情,調劑情緒等作用,柳文興和李景昌的演出給Stephen很好的配合,打渾中不流於粗俗,演技亦足以給平面的角色一點立體感。
挑點骨頭:場刊封面同時出現了“第四度公演”和“四度重演”,後者是錯的,要到第五次演出,才能稱為四度“重”演。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