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8日星期二

22. 貞觀盛事。金鎖記。南北和



貞觀盛事

「春天」和「漢風」雙劍合壁,推動粵劇,用舞台劇的技巧來活化傳統戲曲藝術,不是人人敢試,做得如此成功,值得鼓掌。看過的胡雪巖,話劇味道較重,亦沒有現場伴奏。今次有十五人大樂隊伴奏,更為可觀(或該說可聽)。七人的chorus式合唱團則是中西結合。四位麗人舞者,用舞台劇的技巧和舞藝,在配合過場和推進劇情發揮了很大作用。

粵劇欣賞能力較高的觀眾,大概會唔夠喉,幸好還有壓軸梁漢威一曲,以越王怨起,承一大段乙反二王,牽起全劇的音樂高潮,資深的觀眾希望可止渴。這齣純剛陽的劇,尹飛燕稍有無用武之地之嘆。但一人分演數角,也有演技上的挑戰,而唱的雖不多,亦有錦上潻花之美。飾唐太宗的洪海,唱腔洪亮,有風格,有台型,令這戲生色不少。梁漢威的兒子梁煒康演半奸半丑的長孫無忌,老練靈活,看場刊才知道他樣樣皆能,如屠岸賈等大奸角,也難他不到。

金鎖記

可喜可賀,焦媛的演技更上一層樓,上半場演初嫁入姜家的七巧已是可觀,下半場先來一場三奶奶做媒的鋪排,營造。到了中年 (心境已老),受了廿多年鴉片摧殘的七巧出場,差不多叫人認不出來,扭曲的身型,呆頓的步乏,不忍卒睹。而最叫人讚賞的,不是力竭聲嘶的火爆場面(那已經夠好了),而是閒話家常式的囉囉唆唆,內中包含了多年的怨憤。焦媛的演出看過的不算少,今回似乎是真真正正的casting against type,演繹精彩而全場沒有半點錯失,好!

前提過的訪問中,焦媛也有談到許鞍華導演這首齣話劇作品中用了不少電影的導演手法,如使演員背向觀眾。其實除了視覺外,聲音更加能產生電影效果。傳統派的舞台劇觀眾對隱形咪可能未必接受,但有些台詞必需用很輕的聲音才能發揮作用,在intimate 的小劇場如麥高利還可以,但到了如上環文娛中心的中型劇場,就是聲音控制的技巧極高的演員,也難辨到。劇中七巧和季澤的對手戲,就因為有隱形咪,發揮了電影感的感染力,而身為電影演員的尹子雄,更是駕輕就熟。
除了主角七巧外,這齣是群戲。嚴格說來,長安的戲份比季澤還重。馮兆珊演得真好,動靜都恰如其份,和世舫定情的一場的回心轉意,有層次感,那一場也是個小驚喜,全劇陰霾中唯一給觀眾一絲舒服溫暖的陽光。全部演員都有一致的專業水準,不能盡錄。看場刊卻留意到一個現象,演員中竟有多位是先取得不同的學位後才再攻讀演藝 馮兆珊,張健怡,文瑞興,譚家敏,陳耔沁。演藝界確是人材濟濟。

南北和

首先要說解開疑團,月前購票時,見金鎖記南北和兩劇重疊同一周末上演,瓜分日夜場,想不明白如何處理佈景的更換,原來是兩劇用同一主景,即兩座抽象大型建築物作背景,配合不同的局部場景,靈活實用之餘,亦有美感。當然是因為兩劇同一劇團制作,才能辨到。

這是一個愉快的懷舊晚上,笑料雖有點而老掉大牙,但演員的專業,活力,成功地營造出歡樂的氣氛。而且也不乏新意,連in joke 也玩起來了 (兄妹疑雲的一段戲,郭靜雯說不想又做四鳳,看過去年演藝雷雨的觀眾,當應會心微笑)。更加上過場的六十年代懷舊歌曲,由粵語流行曲至國語時代曲,各式各樣,多采多姿。也喜見觀眾的高質素,和昨天金鎖記的不惶多讓,比上星期屯門貞觀盛事的一群,天淵之別!

我第一次欣賞鄧兆怡(江毅)的演出,是60年代銀員劇團日出,他演的王福昇,直是stealing the entire show。他之後銀劇的多次精彩演出,包括《趙氏孤兒中的屠岸賈,都沒有錯過。回流後才知道他已成為全職演員,也慶幸看到他獲獎的天下第一樓。昨晚看到他刀未老,享受劇中的歡樂之餘,更平添了一份喜悅。

得不好,只是廖安麗實在太出色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