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2日星期六

51. 夜鷹姊魅。開關係。二度告白。弒君。完不了的最後一課。玩偶之家

夜鷹姊魅

老眼昏花,亦有先入為主,從海報,單張以至戲票都以為是〝姊妹〞,直至看場刊才知道是〝姊魅〞,兩者之間其實有很微妙而重要的分別,為免穿橋,不詳述。姊妹sibling rivalry 這題材頗受劇作者歡迎,但真相誰是人誰是鬼,或皆人皆鬼,則各師各法。這類型中的經典是《蘭閨驚變》(如沒記錯譯名),即1962年電影《Whatever happened to Baby Jane?》,以突出的懸疑驚悚傳頌一時,和《夜鷹姊魅》稍有少許相似的地方是弄成有人傷殘,但卻是姊妹其中一人。說回正題,余翰廷這個新劇有一貫的質素保證,雖然也有獨特的懸疑元素,主導的是劇情:倫理的關係,人性的多面,婚姻的脆弱。

《反面情侶 2(網誌45) 裡喜見余翰廷再現台前和Gladys合作後,今次又有廖淑芬和陳永泉這配搭,懷舊的『赫懇坊』feel全部回來了。而《夜》劇的一對表面瀟灑而內藏暗湧的中產夫婦,讓兩人來演,最好不過。

作為MyraBill這兩個角色的要求,賴慰玲和陳郁憲的外型己先加了分,所謂唔打得都睇得,而同時兩人根正苗紅APA出身,自然也一樣打得 (不是師長嗰隻〝打得〞),先天後天條件俱在之下,令阿祖和Stella先後出軌事件,說服力大增。

在整個劇中要扭曲面部和身體,不久前《象人》看過,其難度可以想像。然而象人的扭曲是象徵式,自由度較大,只要能牽引觀眾的想像便行,《夜鷹姊魅》是寫實地表現阿正的痙攣,要真實感,某程度上,難度更高,因此王耀祖的演出,特別值得讚賞。

編導,演員,佈景,服裝,燈光,音響俱佳,是一齣很扎實,讓舞台劇愛好者看得滿意的製作。

開關係

先正名:這不是榮登牛頓大字典的guanxi,而說的是自盤古初開,已夾纏不清,愛愛恨恨,離離合合的男女(或男男,女女)多角關係,劇中提議一個解决方法open relationship,即〝公開關係〞,劇名搞作吞了一個字變成《開關係》,引導觀眾多一個〝開關〞的直覺聯想。Anyway,看完兩句鐘的兜兜轉轉後,結局似乎是:唔work!六個主要角色分成兩個eternal triangle,這邊廂妙在主客對調,開始是澤不信任Ken,一個乾坤大挪移後,最終的問題原來是Ken不信任澤。那邊廂基本步也不暢順,Alice希望在Dee表面的膚淺底下,有一層不宣的體貼,怎至自我犧牲,這是否自欺欺人?兩樁個案相似的地方,是當事人以為用一招Don't get mad; get even 可以奏效,結果卻仍是走進了jealousymistrust的死胡同。   .

謝幕時編導黄智龍說「W創作社」《開關係》有很多新嘗試,我想觀眾看到最直接和具體的,應該是佈景設計。五年前親身經驗過在葵青劇院演出,從台後感受這舞台的「深不可測」,至今難忘。陳友榮充份利用這特點,先是左右合成的兩幢景,Ken sleek的時代感,和Alice家稍有點艾慕杜華feel的色彩,各異其趣。再有從遠推近的兩層一景二用(gay bar,渡假屋),更極賞心悅目的能事。

《開關係》另一討好的元素,是懷舊金曲,分別由各人演繹,最懷舊的想是Alice唱啊Lam的〈最愛是誰〉。黃又南唱雷頌德/黄偉文的〈野孩子〉有點驚喜,自己手頭上有的碟卻不是楊千嬅的原唱,而是一首珍貴的合唱版本,鄧建明和材貌相全的黃丹儀。

主要演員可說是高手雲集,交錯相互jam得好看,梁祖堯和湯駿業只第二次看,但自《狂情》(網誌49)後期待已久,想看他們一齣較主流的演出。Rosa是另一期待,《芳華絕代之曇花一現》(網誌50)已說過。看過陳康的《一屋寶貝》(網誌34),《甩底嬌娃》(網誌38),《童謠追魂曲》(網誌39),全屬佳作,更要密切留意《留守太平間》重演。這麽快又看到劉雅麗是一個驚喜的bonus。自然還有黃又南,從銀幕走上舞台表現不俗,而看到Ken叫澤割肉一場,自己不禁無離頭的笑起來,心想他給陳果成隻手都斬了,割些少肉小兒科喇!

二度告白 

第一次看鄭至芝和劉浩翔同場演出是2009年一月的Blogway Show (網誌19),分別各演一段獨白環節。獨坐婚姻介紹所》(網誌30) 裡只有劉浩翔獨白,鄭至芝演的是一個幻影 (與譚校長無關)。今次《二度告白》雖然穿插了對話,但仍以獨白形式為主 (monologue遠多於dialogue)。今回是夫妻檔,自年頭已加入了劇壇很多對快樂伴侶的行列,觀眾也為兩人高興。

劉浩翔早前寫的兩齣獨白戲,《獨自美麗》可惜錯過了,暫時無從随想 (希望如有重演,必定不會一錯再錯),只知道《二度告白》也可以算是《獨自美麗》的spinoff,取材自其中一段関於第三者的故事。《獨坐婚姻介紹所》雖然和《二度告白》同樣是獨白劇形式,其實大相同,《二度告白》有一個很完整的故事,劉浩翔用獨白來寫和演繹煞是好看,但如改用比較傳统的方式寫也未必不可行。獨白的好處是更能聚焦,正如下面連結的訪問中導演李國威對演員的題示:講嘢〝放大少少〞,必需明白動力 (drive) 是全部來自自己:


《二度告白》跟剛看過的《開關係》有一點相似,就是在故事過程中角色對調了,《開關係》裡是妒人者和被妒者,這裡是第三者和第一者。開場時兩人相對 (to be precise,是面對觀眾) 無言,雖無淚千行,但眼淚在心裡流,然後簡單的幾句話,再默默地等奪魂鈴 (門鐘),完成這establishing scene之後,便以獨白倒序開展這故事,劇終時回到原景作完整的收結。

關於故事的發展,上面連結的訪問中導演李國威有詳細介紹,內容豐富,不單止是第三者和第一者這麼簡單,而觀眾跟據自己的人生經歷,定會有不同程度的認同,尤其是有兩人的深入演繹,而且不單止是Joe Vicky兩人,還有一個極有份量的人物「前妻」,真人沒有現身,而從兩人口中,抽絲剝繭地描繪出,真實感絕不少於兩人,就看她以〝生活〞戰勝了第三者的情慾,已夠犀利。整個故事的發展都很「貼現」(不是財經術語discount,是氾濫的港式短寫,代表貼近現實),唯有一個環節,柏拉圖式的二度偷情,有點超現實,但也不是絕無可能。

跟劉浩翔謝幕時指示找到「遺珠」兩場,分別是「Joe 的最後一次」和「Vicky的第一次」,是時空平行的第二take,很有趣味性,但也大致上明白抽起的原因,可能是和主線欠統一性,如保留會太分散觀眾的注意力,反而不夠聚焦。題外話:這卻解釋了一個疑問,宣傳單張上說演出時間是兩小時,而現場的資訊屏幕說只是個半鐘。(有一類人士對沒有中場休息的演出時間長短特別留意,因為對〝liquidity management〞是有影響的!) 再題外話:日間沒有特別住任何公眾場所參加默哀,晚上開場前卻有此機緣,體會面對傷痛時人與人之間的凝聚力。

佈景雖簡單,卻使我聯想到年頭藝術節A Magic Flute (網誌45)的〝竹陣〞,雖沒有其變化多端,但亦有可塑性和適當的運用。

弒君

幾個傑出而較小眾的劇團的mission,有「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的〝致力製作富實驗性的戲劇〞,有「同流」的〝高度包容性的創作平台〞。今次第四次看「7A班戲劇組」,很高興有機會聽到一休在謝幕時對mission「回歸文本。簡約寫意」的詳細詮釋,而且介紹本劇重點:對言語中「韻律」的探索,其實在開場時查國林和黄珏基一開口,已聽到鏗鏘之處有點「與別不同」,到謝幕時聽了一休的話,更心領神會,回想劇中最妙的一處,是羅松堅從演霸氣的King Duncan直落轉演丑角看更,兩個南轅北轍的角色大異其趣的韻律,由他一人出神入化的演繹出來,真賞心悅〝耳〞。

Macbeth 這齣莎翁最短的悲劇馳名重世界,歷年來黑澤明,吳興國,羅家英分別有自己獨特的發揮。08年在文化中心劇場看過蘇格蘭Theatre Babel演的版本,濃縮成九十分鐘,很陰暗,凌厲的visual,觀眾近距離感受到屍橫遍野的震撼。《弒君》本地化成為Macau黑幫版絕對沒有問題,小心去聽台詞,便察覺真正本地化的只佔小部份,整體來說,譯成粵語的台詞,仍然放諸四海皆準,四百年前的蘇格蘭,今天的澳門,同樣適用。

7A」這製作的一大挑戰,是可能因資源限制,要用六位演員去演原有差不多三十個人物的戲,雖然如Theatre Babel一樣删去不少人物,但仍不容易。因為分擔的角色多寡,輕重各有不同,六位演員要面對的挑戰亦各異。

阮煒楹演的三個角色中,歌女巫婆最為神來之筆,把原著「三合一」,Theatre Babel亦是用同樣手去處理,但「7A」把她變成歌手卻是好wicked的構思,阮煒楹更給予好靈巧的演繹,尤其是唱時抹去《一夜歌一夜情2012版》(網誌47) 幽怨低吟的唱法,轉成極盡誇張,效果很好。女巫只是遊戲人間,Macduff妻更是閒角,Lady MacBeth重中之重的主角。演《聖訴》(網誌49) Sister James和《灰(網誌28) 的古如紗,阮煒楹纖纖弱女的外型已佔優,就是《童謠追魂曲(網誌39) 的兇手女教師仍是弱女形像,〝麥太〞則大大不同了,也正是她展示演技的機會,尤其是熟得膩了的「洗手」一場,演得好,能夠讓觀眾有耳目一新之感。

羅松堅King Duncan和看更的精彩演出上面提過,另一個亦頗為重要的角色是 Macduff,有妻兒被殺惡噩傳來,和壓軸服仇的兩場,五男角之中是他最多彩多姿。蘇育輝演titular主角,自不容分身再擔當其他角色,他的演出看得實在不少,今次喜見他不只是挑起大担子,而且是頂級經典角色,表現也很稱職。自吳家良離開「中英」後,在《神扒之間》(網誌50) 看過他頗有發揮的演出,今次他的Banquo (人,鬼「兩吃」),雖然是和主角同時出場,但戲份不多,另外兩個角色更是閒角,有點大材小用,期待看他以後更多演出。查國林和黄珏基如上面說,一出場已有聲有色,但終是次要的角色,查國林演Malcolm的登基也到了尾聲,不過無論六個演員各自的戲份多少,輕重,這是一個絕對有份量的專業團隊。

女巫預言中的兩個twists,在蘇格蘭民族傳說中可能重要,在劇中其實沒有什麽大意義,只在於增强些戲劇性。移動的樹林改成會飛的賭場很有趣,但〝born of woman〞原來版本是以剖腹取兒caesarean birth 作為twist,這用在粵語版本上似乎也沒有問題,是否真的需要改為試管嬰兒,給觀眾帶來一個無意的笑位?

簡約的舞台上,燈光運用得宜,大大加强戲劇性。沒Frankie雙劍合壁,今次單槍匹馬的Chester
現場音響一樣精彩。但說到底,《弒君》的成敗,全繫於「一個語言焦點來作嘗試:以粵語的韻律,來呈現莎劇原著的語言韻律感」。這個實驗,如一休謝幕時說,定會有未盡完美的地方,但我深信觀眾的「民意」,是認為成功的。

完不了的最後一課

這齣佈局精密的集體創作,以主角皇仁書院,經幾個主要人物,貫串近年困擾着我們的集體經歷 (地產霸權,殺校,菲律賓慘案),同時亦探討幾個越來越普遍的社會現象:老年認知障礙,虎媽,女强人。

說到皇仁,發覺自己身份竟和沈思華相似,雖然不是舊生,父親卻是,不過是二零年代。自己心目中皇仁的首要身份是「勁敵」,說的是六零年代的校際音樂節男聲合唱。至於皇仁的celebrity舊生,如果要選一個偶像,首推李惠堂。但這齣劇卻絕對不是皇仁專用,而是獻給香港廣大觀眾的集體回憶。例如最有親切感的一場,聚舊飯局中出現了一位濶別了四十多年的「書友仔」,與各人逐一「相認」,這場景在現實生活中常常出現。

這次演出台前除了中英班底外,請來四位名宿級的演員。最開心的是不久之前看完《聖訴》(網誌49) 後,這麼快又有機會再欣賞傅月美的演出。她演80-years-young的蔡老太,雖然剛剛喪偶,但氣定神閑,因為已經歷了豐富的人生,悲歡離合早看透,同時仍有赤子之心,退休後仍和老伴
致力做義工,而且也有事業有成的女兒和年青有為的外孫,可算是無撼。傅月美演繹這角色的深度,把觀眾不知不覺中溶入了她的內心世界。但是,如王小玉的歌喉,以為到了最高處,竟然還能轉折再上,老年認知障礙的症狀遂逐漸現出來,又到了另一層面,壓軸的「最後一課」,把觀眾帶進一個只有現場舞台劇可以做到的昇華境界。

看場刊得知覃恩美在HKRT當首席演員時,是我在多倫多生活的年代,就如區嘉雯一樣,終於有機會看到她的演出,自然高興,但她的演技卻已欣賞過,就是在網誌43 (《關,愛》) 裡提過的電影《大藍湖》*,更有趣的,在那故事中她演的不是女强人虎媽,而也是一個有老年認知障礙的母親。就在看本劇的前一晚,剛巧聽到陳桂芬在電台評《二度告白》(應該是預早錄了音的節目),她客串演村婦朱太,唯肖唯妙,全晚最「搶鏡」(褒義的)。而盧偉力更是該電台節目主持人之一,《完》劇中他的角色也頗吃重,柔中卻不能全無火氣,他就那湼得恰到好處。

「中英」自己的常規演員表現也佳。朱栢謙雖然只擔當了開場的「大頭」(感覺上雖然跟電影中的talking head不同,但作用相似) 和結尾的VO,但其實是重要主角之一,如果沒有他的壓場功力,是貫徹不到整個戲的效果。《同棲異想》(網誌46) 裡看過阮韻珊一個叫人頗為愔然的角色後,今次喜見她發光發熱的陽光氣息,令這個劇生色不少。姚安遜的演出其實看過不少,今次在這齣「加入劇團後首部參演的製」,亦交出叫人滿意的功課。「中英」上一齣《玻璃偵探》(網誌50) 六個「主角」(一齣群戲) 中,只有張志敏今次再擔當一個角色,雖然戲份少,但和陳桂芬jam得煞是好看。

伂景實而不華,大而有當(在葵青想不「大」也不行),利用換景時間放video處理得好。最後,主題曲《抱擁春風》是吳國敬和陳鈞潤的創作,何超儀的演繹,給這劇一個完美的收結。

玩偶之家

上次看《玩偶之家》是2001APA學生的經常性公開演出,演Nora HelmerTorvald Helmer 的原來分別是黄慧慈和陳康,而不久的將來竟又分別跟兩人有《臭格》和《太平間》之約!

「進劇場」的雙語演出一向是一個不可多得的niche2010的《日出》(網誌35) 確是佳作。去年的《God of carnage撕殺之神》(網誌40) 更是由今次演 Torvald (本地化為Raymond Hui) 的施崇梵導演,網誌40裏提過去年夏天到多倫多時會找機會看他Dream in High Park - “The winter’s tale” 的演出,終於太懶沒有看,got only myself to blame.

一向是易卜生迷 (想是受曹禺影響),但亦明白一百三十多年前的劇本,無論如何精彩,畢竟是傳统寫法,三至四幕 (有落幕),直線敘事,台詞傾於「畫出腸」。「進劇場」這次作出少許藝術加工,例如開始時五個演員一同亮相 (更加上兩個孩子),又如壓軸時NoraRaymondconfrontation,開頭的小部份演員向對方說話時卻面對觀眾,這些頗常見的技巧用得很好。最「反傳统」的,卻是最後幾秒鐘的處理,百多年來劇評人都拋出這問題:娜拉關上門後,以後的路如何走下去?看今次娜拉離去卻沒有傳統的關門 (亦有人認為是象徵式),改寫形體定格凝鏡,又別有一翻新鮮的感受。

更重要的是劇的主旨,易卜生年代驚世駭俗的思想,今天己沒有這震撼力,如何欣賞這戲,卻也有不同角度可選擇。可以用歷史的心態,了解這劇對一百三十年前的觀眾的衝擊。也可以代入今天的世界,看看仍然relevant的地方,例如〝BMW〞型的丈夫,這百多年來就似乎沒有什麼改變。

上述「進劇場」近日的雙語作品,《日出》很有創意,但不在於雙語,而在整個戲表達手法的re-imaginingGod of carnage撕殺之神》中小試牛刀的雙語,卻不是藝術表現手法,而是現實生活,兩對華洋夫婦,自然說英語,唯獨是李鎮洲角色電話中和母親對話,才是粵語。今次本地化了的A doll’s house把這處境進一步發揮,Nora丈夫是海外歸僑,兩人朋友之中亦華洋雜處,因此雙語演出自然不過。

看陳麗珠演Nora,一如所料,定不會失望,而我看的一場,還有bonus:看到她從容的「執生」!舞台上意外隨時發生,網誌21 (美麗連繫》) 也提過一樁,今次是掛在門口Raymond的帽子無風自落,陳珠不慌不忙,繼續和邵美君的對話,等到適當時間,走到了「出事」的位置,除除俯身拾起帽子,掛回門邊,再驗視掛得是否穩當,而全程仍是從容不迫地跟邵美君對話,如此seamless執生,非高度應變能力不行。

邵美君應該不是這十九年來看得最多的演員 (那大概是HKRT其中一人),但肯定是看得最多在不同劇團演出的演員;去年在多倫多錯過了施崇梵的The Winter’s Tale,今次真高興看到他台前演出;彭鎮南和Sean Curren 都是忙於分身台前幕後的人,今次都一同參與台前演出。熟悉劇壇的觀眾,有機會欣賞這樣一個卞士,能不雀躍!

最後借這機會分享一次有趣的觀劇經歷,雖為題外話,但一切從易卜生開始。說的是1999HKRT的《培爾金特》Peer Gynt,一向是Ibsen迷,自然一年早買了文化中心大劇院大堂中座的靚位,但可能太期待,失魂落魄,竟去了大會堂,發現時飛撲天星碼頭 (自然不是今天IFC再出的海角遊魂),趕到時畢竟已太遲,記憶中該次演出彷彿沒有遲到觀眾入場的安排,但劇場工作人員好人,讓我們靜靜坐入「山頂」最後一行的空位,只錯過了開始時一小段的演出,下半場坐回自己的位,自有天淵之別。那是我十九年來直至現在看過的三百八十齣劇,唯一遲到的一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