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2日星期六

52. 如果在末日,一個旅人。臭格。蝦碌戲班。廚師J與待應F。七位導演眼中的40@2012



如果在末日,一個旅人

在《Happy To Gather(網誌47) 〝真正〞看過蔡運華後 (消失的翅膀》和《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印象糢糊了),終於有機會來到她的「主場」;温玉茹己看過不算少:胡雪巖(網誌16),一代天嬌(網誌20)日出(網誌35);還有無處不在的「C.C. 叔叔」。有這樣吸引的卞士,雖然場地頗〝唔就腳〞,但什麽事都總有第一次,於是…….

陽光下在「牛棚」清風徐來的「盤景區」綠蔭之下等進場,隨手翻翻數天前買的Time Out Hong Kong,竟喜見The Missing Case of a Doomsday Traveller 的特稿,陳炳釗在這編訪問的結語對20101221日重新定位:「The Mayans didn’t say it is doomsday. Just that it’s the last recordable day of their astrological record. It’s winter solstice, the end of a cycle. It’s only that they foretold a through-and-through beginning on that day」。

每次看沒有用隱形咪的話劇都很珍惜,彷彿覺得這是漸成希有的品種,在小劇場內本來理所當然,但劇中一場蔡運華在頗大的background音樂襯托下唸的台詞,則能夠顯出她的能耐,尤其是這是在演區離觀眾較遠之處。在小劇場來說,這舞台較有深度,佈景把這客觀環境利用發揮得好,營造出一種立體感,給觀眾一種置身其中的感覺,記得一次相似的經驗是《不起床的愛麗思》(網誌27)

看馮程程導賞文章才知道《十七個》的前因後果,好在「並非是延伸的」,當作一齣獨立的劇看好了。劇中最吸引的motif那蒙面巾,無論實體或錄像,都巧妙地給予觀眾很大想像空間,後來細讀導賞文章,才知道靈感來自Zapatista的蒙面戰士。無限大的想像空間卻是來自貫穿整個劇和所有人物的艾艾小姐。

消失的翅膀》鄭綺釵是監製及演員,但印像已糢糊,今次算是第一次欣賞她的演出,而且有全劇最「激情」的一場戲,各人物中以她演的作家對艾艾小姐認識最深,因而對她的失踪反應最烈温玉茹的女遊客較輕巧,帶出的是時代感。蔡運華的quantum physics研究生跟艾艾小姐是否兩生花留待觀眾思考,無論如何角色是最多角度和立體。李鎮洲的館長是整個劇的基石。

《那些年》牽起對平行時空的興趣熱潮,在「末日年」順理成章地延續。說到有關平行時空的SciFi,〝The Gods Themselves〞絕對無敵,精彩之處非筆墨所能形容: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Gods_Themselves
(SPOILER WARNING: Don’t read the plot summary if you haven’t read the book and wish to enjoy it).

臭格

電影〝based on real events〞看得多了,話劇劇本當然也很多都是反映現實生活,但如《臭格》這樣直接全盤奉上卻較少有,而邱延輝更能寫出如此爐火純青的黑色幽默,實在非同小可,不過在現實生活中,也的確可以發現不少黑色幽默,現實其實可以很荒謬。而劇中亦有現實而不荒謬的事,例如劉建明和Sparkle似乎分別〝未盡全力〞,其實亦各自有苦衷。
看到「輝仔」出庭的結果,頗有共鳴,多年前在多倫多因犯交通法例被控,本可撽罰款扣分了事,但心想如果試試上庭辯辯 (sorry,不是聰明BB廣告),可能有運行。果然,法官一看告票,說有technical error,二話不說,撤消案件。自己親身經驗這段小插曲,正好印證《臭格》的一個主題:在法律面前真相不重要。同樣地,終場的「羅生門」妙筆,亦在强調這點。

伍宇鍔的壓場台風,真看不出是玩票式粉墨登場。
張紫琪的律師Sparkle很「穩陣」,但更好看的是她的風騷娋女警。
《神扒之間》(網誌51) 弒君》(網誌52) 之後,這麼快又再見吳家良,真開心,希望他可以繼續如我上一篇形容李鎮洲一樣,〝無處不在〞。
黃慧慈十來年演了無數不同類型的角色,今次的黃筃卻很〝懷舊〞,是她初出道時演得較多的「時代女郎」,例如《Rape病毒》(2003)裡的Pussy
陳嬌的天真新扎師兄型像鮮明,錄口供一場傻得可愛,和歐陽駿的惡警成有趣的對比。
周志輝的劉建明,火候十足,旁人鮮有這功力。

《臭格》不是音樂劇,亦不會叫人想到音樂劇,但竟然欣賞到一曲如此有水準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難怪曲罷時觀眾情不自禁地報以熱烈的掌聲。

坐警車去驗傷一場,坐後面的警員,分別跟身旁的犯人和前面駛車的警員交替對話,純熟〝轉台〞,「三字經」收放自如,精彩百出。亦使人想起黄秋生《螳螂捕蟬》裡用十多種方法演繹四字真言的經典。另一聯想是最近看的一部電影End of watchF-word出現的頻率,前所未見!

佈景簡單實用,螢光屏幕的運用尤其靈活,加上燈光配合,也是這劇亮點之一 (no pun intended)

蝦碌戲班

真是一塊百花齊放的演藝福地,星期五到文化中心欣賞三藩市交響樂團的馬勒第五交響樂,星期六是高山劇場*橋友的粵曲演唱會,星期日則是等了十多年後終於有機會再看的《蝦碌戲班》,亦是「話劇團」兵分兩路:上星期看的《臭格》在「黑盒」之中己算是比較〝大卞士〞,除了動員六個常規演員外,還有外援,《蝦碌戲班》演員九人,加上《臭格》共是十五人,常規演員十六人中,除了劉守正一個小休,空群而出,好不熱鬧!

何謂〝等了十多年〞?說的不是話劇團86/87的兩次演出 (86首演原來竟然也在高山劇場*),而是2000年「春天舞台」製作,已是五度演出,但仍是King Sir執導,且看卞士:
導演  黃霑
費太  羅冠蘭 (86/87時演Vikki)
Garry  盧俊豪
Vikki  蘇玉華
Philip  許冠英
白太   劉雅麗
小偷   丁家湘
Tim    柳文興
Dee  邵美君
……..極有記念性,兩位已作古的演員,許冠英那次是初踏台板,至於黄霑,在六零年代他以原名黃湛深的演出看過三數次,自此以後,2000年的《蝦碌戲班》是唯一欣賞過他的舞台作品。

Michael Frayn這齣經典結構上是戲中戲,這雖不是常見,但亦不太罕見 (信手拈來,開季的《有飯自然香》其實也可以算是,只不過劇終時才揭盅)Noises Off最妙之處,是把基本上同一場戲演了三次。第一幕是排演的過程,比較長,作為後面的鋪排,巧妙地用了導演數次打斷排劇作為無形的分場。第二幕難度最高,實景是後台,跟隨着看不見的前台演出的real time,平行發展幕後種種爆笑的情况,但觀眾雖然看不到前台,卻聽到台詞,而且是在第一幕全部聽過,因此編導不容有失,再者,前台一開場,後台的事件變成了彷彿用半默劇式推進,由於這種種原因,這幕確考功夫。看完精妙的第二幕,觀眾開心之餘,亦不禁一想第三幕如何能更上一層樓,結果不負期望,編劇再祭出一件法寶:「執生百態」,仍然是同一場戲,卻到前台real time演出,把Murphy’s Law盡玩,執生怪態曾出不窮,醒目仔遇上dumb broad,有理說不清,也把觀眾弄得眼淚直「標」。

捧場話不多說了,如此精彩的劇本,在King Sir和話劇團的手裏,自是無限發揮,帶給觀眾無很歡樂!BRAVO


*是第二次來高山劇場,第一次已是十多年前,中英劇團九七年上演的《鍾馗傳奇》,當時劇場仍是半露天半有蓋,嚴格來說仍是室外,和今日的舒適冷氣環境,難以相比。

廚師J與待應F

《玩偶之家》(網誌51) 隨想裡提過「邵美君應該不是這十九年來看得最多的演員 (那大概是HKRT其中一人),但肯定是看得最多在不同劇團演出的演員」,接着上星期找出2000年《蝦碌戲班》場刊一看,有驚喜,原來當年演「羅弟來」的也是她!

1991年的電影不但只沒有看過,連聽也沒聽過,也算差勁 (尤其是有兩張皇牌主演),直到兩週前(十一月二日)聽『新文化運動』訪問邵美君和湯駿業,才知道有Frankie and Johnny這套電影,亦進一步了解到是「先劇後片」(編劇把自己的舞台劇〝加工〞成劇本),於是努力Google了劇和片的資料,作為欣賞這演出的小小準備。

『風車草』對這劇自有獨劇的處理和演繹,首先譯本是選擇常見的本地化,說得更正確一點,是「全球化」,原因是這個故事放諸四海皆准,只需要閂改了特別提到紐約的地方,觀眾便會看得自然,交代兩個角色的背景亦不用提到任何城市。邵美君和湯駿業詳細解說兩人心理狀況,J 了解 F,希望能夠〝剝洋葱〞的把她內心真我釋放出來,F喜歡接近J,但一朝被蛇咬,十載怕草繩,不敢輕易投放感情,同時對自己也缺乏信心。下半場略為轉調,到了J 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可以給予F幸福。

很喜歡兩人的演繹,默契好,交流自然,特別是一曲Vincent,湯駿業輕彈淺唱,邵美君以眼神無聲和應,近年來看的浪漫小品之中,記憶之中未有一場達到如斯境界。硬件配套水準以上,窗外鄰家的apartment有真實感有深度;燈光調度全場精彩,特別是完場時的窗外晨光,近來觀劇時對幕後也漸留意,不久前剛看過楊子欣的《臭格》,燈光設計亦是劇中重要的一環;道具微小的地方亦細心兼顧,例如原著九十年代劇中人用VCR看電影,update notebook

七位導演眼中的40@2012

盛事!步入文化中心劇院,看到四面觀眾席,似曾相識,卻不是déjà vu,而是FB上看了展示舞台搭造過程的照片。

《痴戀著/一》:羅靜雯細緻的筆觸,對黎草田先生的致敬。二零一二年傅月美復出,有機會欣賞她的重點演出《聖訴》(網誌 49)和《完不了的最後一課》(網誌 51),是劇迷的福氣。今次更是她〝提供的個人故事〞的深情演繹。還要一讚的是用了「德九」New World Symphony,激情的第四樂章為起,幽怨的第二樂章為結,好!

《納蘭》:以舞敍事言情。自己雖然亦偶有看舞蹈演出,但經驗有限,不過也很欣賞蒙潔從出場時的awkward angular 型體,到後來流水行雲般的舞者的transformation.

《致群40。致敬》:場刊中列出〝場場不同〞的四齣舊作都看過,今場出現的《起航,討海號》,這博客 「大眾回憶 3 : 致群劇社的幾部歷史作品」裡面也提過。今次看到的卻不是折子戲,有點失望,但見識到「行為藝術」,算是上了通識一課。

《中環遇見兩生花》:不是Kieslowski Veronique 的變奏,而是黃智龍很地道的故事,舞台上用了少許慢鏡技巧,有些「影話戲」的味道,邵美君和黄呈欣的合作就在不久以前的《狂情》(網誌 49) 欣賞過,今次「正面交鋒」,十分好看。

《天天》:陳麗珠和紀文舜也是不久之前看過 (網誌 51:玩偶之家),李思颺是第一次,雖然未似《納蘭》的純舞蹈,這劇也是頗借重舞蹈表達,對劇中人博爾赫斯也沒有認識,有點抽離感,看作一件surreal的純藝術品欣賞,而且還有陳錦樂的口琴和周啓良的結他,增添聽覺上的享受。

《夢兮》:絕無疑問是我最喜歡的一節。白耀燦和余世騰已不用多說,早些時過場時撲朔迷離的天籟之聲終於現真身,是紅線女曾經親授的王侯偉。劇中的主旨 - 後台工作者對前台的夢想 - 亦是最得劇迷認同,還self-referenced了余世騰2000年主演,「致群」,「沙田」,「第四線」合作的《哈姆雷特》!

《何來七千幾》:是《遺禍人間》(網誌 36)的折子戲,除了編(網誌47Happy to gather) (網誌 47:香港式離婚)皆能的柯嘉琪,還有鄧世昌和梁子峰,如沒記錯,後者今次除了自己原本的角色,還兼演了原本是陳子豐的一段。

連過場的手法也很有看頭,先是第一,二場的「執盒」和「執枯葉」,第三場的「解繩還需繫繩人」,第四場的無縫 (〝兩生花〞未離台陳麗珠已出場) 等等,變化多端。最妙的是《夢兮》三子以劇中人後台工作人員的身份,過場時遊走於現實和戲劇之間,極品的絕唱,自然是王侯偉!

謝幕擊鼓,畫龍點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