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底嬌娃
《不道德的審判》看時才知道是較徧重女主角的戲,《甩底嬌娃》則開門見山點題,「樂綺思」一角由胡麗英演。「中英」最新一代的女演員,王曉怡在幾次鋒芒畢露的配角演出後,《五四新青年》和《威尼斯商人》中當了份量不輕的女主角。反觀胡麗英,《科學怪人》和《天才一瞬》中雖或也可稱主角,但其實是配角,今次喜見她有機會邁進一步。回顧一下自九四年回流後看中英的戲,兩代〝當家花旦〞,今天劇壇上都極具份量:先有陳瑞如,後有彭秀慧。再早的羅靜雯,可惜當時未有機會欣賞,直要等到她回港之後 (沒有錯過她演朱日紅,算是福氣)。時光到流到六十年代,「中英」一正一邪的當家小生,是因「無線」而人所共知的羅國維(己故)和馮粹帆。當年沒有職業話劇演員,當家花旦李馨游沒有太多人記得了。
言歸正傳,《甩底嬌娃》雖然以〝嬌娃〞點題,但畢竟是較近於群戲,劇中唯一的其他女角王曉怡演的「鄧溪竹」,戲份也不輕,幾個男角都有發揮。喜劇的類型中,差不多百發百中的,是身份錯摸,信手拈來有網誌 no. 29的《喜尾注》及網誌 no. 34的《瘋狂夜宴搞偷情》。《甩底嬌娃》這個戲卻不走這條路線,捨瘋狂爆笑的場面。谷歌了幾段百老匯劇評,作者似乎對1911年德國原著大熟悉,對「百頭佬」的改編劇本,則各有見解。一說這戲almost
passes as low-brow sex farce – if not for the knowing wink of (Steve) Martin’s piercing intelligence peppered throughout the
play. 另一說認同 Martin’s
wicked wit and nimble use of language. 更進一步指出
the talky nature of the play (there’s
very little action) may make it better suited to the printed page than the
stage…yet, it is a funny play and has something to say.
「中英」廣東話版的《甩底嬌娃》保留了百老匯劇的味道,而又適當地本地化,減輕了政治課題的份量 (六十年代的植民地政治已成歴史),而卻從盧智燊的精彩誇張演繹中,突出了似乎恆古不變的公務員拘安心態。在第三幕盧智燊和陳康 (《一屋宝貝》中難忘的「岳男」- 網誌 no.34) 頗哲學味的對話裏,又尋找兩個相反性格衝突的趣味。而胡麗英演繹的主角〝甩底嬌娃〞,細味一下,彷彿是易卜生筆下「娜拉」的喜劇版。
陳鈞潤的舞台劇翻譯,雅俗皆宜,從《元宵》到本劇,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地部。而本劇的〝懷舊本土化〞,更有另一層面,就是在通識教育的範疇內,可視為「六十年代竭後語大全」,這正就是上述羅國維和馮粹帆剛出道踏上舞台的年代。
從新血的成熟,「中英」已形成理想的核心陣形:盧智燊,吳家良,王曉怡,胡麗英。另如網誌 no. 33《天材一瞬》中提到,劇團歷史悠久,有龐大的技援,〝外援〞資源豐富。就看新的劇季:《莫札特之死》再請黄龍斌,Dracula和Christmas Messages則正宗班底,《鐵獅子胡同》則如十年前《先生蔡》,古天農親自出馬,Luv 喜見彭秀慧回歸和朱柏謙助陣………全部都買了票。
志輝與思蘭-風不息
記憶所及,香港話劇團上環黑盒已有十多年歷史,看過的不算多,未夠二十齣。如果要說那一齣最〝好〞,太客觀了,不敢致評。自己最喜歡的,則是這齣《志輝與思蘭》。
如場刊說,這戲是「共同創作」,参與的不下七,八人,最感人的地方,我覺得是一個字:「誠」。如場刊說,兩位「當事人」把最心底的感受給觀眾分享,感謝他們的真誠和面對的勇氣。
暫不談這戲深深感人的地方,先說它的結構,「風不息」和「冬之祭」(網誌 no.36 )其實有半點相似,不同的是沒有把主人翁的故事由生講到死,而是把重點放在主角懷念已死的父母 (劇名己清楚點題),和跟下一代的関係。表達的方式很豐富:旁述,假想對手,以物代人(金魚),讀信,背景形像 (凌文龍as周父) 等等,加上有動有靜,有笑有淚,趣味性在九十分鐘的演出中,從不稍缺。喜歡邊看邊想的觀眾,還會有些其他小趣味的猜測,例如兩條線是否會intersect還是平行到底?看到一半答案己有,畢竟是同事嘛,串連自然順理成章。
這戲的笑位也全然不落俗套,例如思蘭對志輝說耽心自己的女兒給朋友〝教壞〞是因為她是好女孩,然後加多一句說如果女兒壞女孩,則反而要為她身邊的朋友耽心了,這類「羅輯性」笑位在這齣戲裏不少,叫人賞心悅耳。
隨想《2029追殺1989》(網誌 no.29) 提過雷思蘭〝戲路濶得驚人〞,每次看她的演出都很享受,今次看她舉重若輕的演自己的故事,另是一番感受,正如陳敢權說:〝真人真事永遠是最動人的,平淡卻細緻〞,bonus是更欣賞到她專業級的歌聲。周志輝亦是樣樣皆能,今次演「童真」戲尤其精彩,而結尾的揮籇,默默無聲中感人之處,勝過萬語千言。
林夏薇HKRT debut
2029追殺1989》(網誌 no.29) 中表現不錯,粗中帶細的角色掌握得好,以後的幾套劇包括本劇卻是很貼類型casting,稍欠發揮。HKRT男演員新血較多,有點面目糢糊,「黑盒」卻有近距離的好處,看過最近這兩劇,對楊政楠和凌文龍的印象深了不少。
找出2001年六月《我在大戈壁沙漠收數的日子》的場刊,翻閱毛俊輝「黑盒籌謀」一席話,他說「黑盒的概念……. 希望在不受票房壓力下有一個完整的創作空間,不需巨大的製作費,不需局限演員多少,純粹為做好一個具探索性,有實踐價值的作品,尤其適宜原創的作品」,這十年來,HKRT的成積有目共睹,同時也引出其他獨立的「黑盒」場地供給劇團應用,如葵青黑盒,JCCAC黑盒等,真好!
直子小姐
問卷的首要問題通常是:為何選看此劇?對《直子小姐》我的答案毫無疑問是「同流」和鄧偉傑 (not necessarily in any order, or maybe even one and the same)。「同流」的劇只看過兩齣 (《無動機殺人犯》和《背叛》- 網誌 no. 29 和 33),己覺得是品牌保證,鄧偉傑更不用多說。那麽劉心悠又如何?網誌中不止一次提過,每見到海報中有人氣銀幕/螢幕明星,總有半點戒心,去年買了票看朱茵演《瘋狂夜宴搞偷情》(網誌
no.34 ),初時有點耽心,到了知道她原來是〝少林寺〞正統出身才釋然。今次見到劉心悠的名字,有點 mixed
feelings。看過《阿嫂》,知到她是能演的,有吸引力,希望看一下她舞台上的表現,但知她是第一次踏台板,卻要看她如何應付這挑戰了。劇一開始便留心等待她出場的一刻,第一句台詞。結果有點驚喜,從容淡定的台風還是其次,銀幕/螢幕明星最難過的一関:聲音投射,她也應付自如。但也有點無奈,儘管她已很努力以The King’s Speech式 (跟據最有公信力的八卦雜誌報導) 苦練,那艱澀的粵語發音,尚待改進。整體來說,她的演出是絕對值得劇終時熱烈掌聲的肯定。
「同流」的《直子小姐》是一齣很〝藝術〞的作品,我IMDb
user review 常用的一個形容很適用:a gem。從鄧偉傑開場白完結時沙畫師馬穎芝在他後面以千手觀音的形態出現開始,舞台上一切都是悉心安排,用作背景的精妙現場沙畫不用多說,還有照顧細微的mise
en scene,柔和的棕和黃襯得美絕的服裝,如夢的七彩幻烟背景,如詩的配樂,還有形體 (那怕是鄧偉傑短短的數十秒)。
不幸意外早逝的向田邦子這個原名《愛,這個字》(愛という字) 的劇本,在「同流」的舞台上,由鄧偉傑和劉心悠把這平淡而細緻的故事娓娓道來,淡淡哀愁,跟黑木瞳和役所廣司的《失樂園》有點相似,失意的中年男人,偶遇善解人意的有夫之婦,但更勝的是沒有《失樂園》的激,也沒有停留在慾這層面上,卻而探討「愛」。
在鄧偉傑的引導下,劉心悠把這個不是來自《挪威的森林》的直子演繹得中規中距,自然而生活化,對丈夫和對情人的不同情懷從細微處呈現。林沛濂的其他演出看了不少,他雖然主修表演,但多才多藝,台前的參與似乎只是玩票性質。吳鳳鳴的演出在這博客也數有提及 (《虎豹別野》,《無動機殺人犯》),「紗月」這小角色到她手中也多了點活力和生氣,希望將來能見到她多些有份量的演出。對各種視覺藝術見識少,對劇中現場沙晝簡直是〝驚為天人〞,後來看馬穎芝這名字,忽然記起聽過在電台上
(應是《演藝風流》) 詳細介紹而卻錯過了的《美麗誘罪》,正是她絕少在台前參與的作品。
女上男下
第一次看Move Over Mrs. Markham這劇是《撞板風流》六度重演,1995年「中天」裝作 (從那時極簡單的場刊中知道首演是1993年),我看的1995年重演卞士是:
梁榮忠 - Porka史 (本劇:史生 - 陳健豪)
凌紹安 - Maria (本劇:吳卓昕)
李婉華 - Ivy (本劇:Jojo - 焦媛)
廖淑芬 - Linda (本劇:李趣慧)
吳鎮宇 - 馬錦恆 (本劇:馬生 - 歐錦棠)
丁家湘 - Henry (本劇:陳郁憲)
楊英偉 - Richard
(本劇:George - 黄永康)
李楓 - 白愛心 (本劇:羊喜喜 - 紀舒)
李潔盈 -
Betty (本劇:E Cup Baby
- 林惠恩)
那時我對香港劇壇的認識差不多是零,熟悉的演員仍是停在六零年代的袁報華,黃湛深 (即霑叔),鍾景輝,羅國維,馮粹帆,李馨游,莫紉蘭,殷巧兒等)。對香港娛樂圈的認識也只來於八卦雜誌和偶爾看到的港產片。
看《撞板風流》是三百多齣話劇以前的事,儘管是極其精彩,記憶不免糢糊,很難和今次演出詳細比較。〝大路〞來說,今次的現代化造得好,觀眾容易接受。白愛心/羊喜喜一角改變最大,從〝古老石山〞改成北方女强人,並且跨張漫畫化,喜歡那一款是觀眾主觀口味,沒有優劣之分。手法上今次用了「定格慢鏡」加强喜劇效果,很成功,糢糊的記憶中上次是沒有的。
這類角色身份錯摸的喜劇個別演員的表現故然重要,但更要緊的是整體合作和節拍,尤其是「頓」位,太短觀眾準備不夠,太長則給觀眾太多時間分散注意力,兩者都削弱了爆炸式哄堂爆笑的效果。舉個例子,謊言已差不多到了無可再蓋的地部,卻出現了Linda的情夫,Jojo/Ivy如百丈江頭頓失足,最後卻說了兩個字〝老爺〞,全場立刻響起轟雷般的爆笑聲。這些「頓」位的處理,新舊版也略有不同,但主要的是兩者都保持到整個劇的氣氛統一。
已有一段時間未有看焦媛的作品,今次《女》劇的成功,她居功至偉,帶領全劇,表情的「軍火庫」arsenal內的武器曾出不窮,嘆為觀止。整個卡士無論熟悉的,半熟悉的,不太熟悉的,都緊密配合,把全場的哄笑氣氛包得滴水不漏,不再一一讚了。買票時選了五點場,其實有點保留,心想演員可能要留力應付八點下場,直至看到他們的傾力演出(尤其是焦媛),能不衷心對他們的專業精神致敬?
翻譯作品的劇名往往可以收劃龍點睛之效,所以對此常有主觀的看法,例如見到經典通俗的《日月精忠》A Man for All Season給硬譯作《四季人》,不敢拘同。同樣地,見當年深入人心的《撞板風流》,換了有點嘩眾味道的《女上男下》,不禁問一聲是否有此必要。當然,市場考慮是呼之欲出,可能自己已和潮流脫了節,就上星期看向田邦子的《愛,這個字》,也借了毫不相干的直子的名字作劇名,市場考慮之下,又能有什麽話說?
找個人和我上火星
這齣劇的宣傳單張上貫徹「團劇團」的團隊精神理念,六個演員平排,其實是兩人的戲,龔小玲的温萍差不多是客串演出,Tiffany,Tony和Popo 戲份不多但也不太少,分別由幕後參與多於台前的邱頌勳,甘銘泰和林映清演繹,也是團隊精神的體驗,而三人的表現跟整個劇的協調都做得很好,而其中Popo一角出場較少,但卻較有發揮的機會,一場頗「激」的戲,林映清演得實在很不錯。
說到底卻是Jimmy和Dorothy這兩位「老人家」的戲,不過未談今次演出,先要時光倒流,2004年這戲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首演,何偉龍導演,場刊中毛俊輝透露莊梅岩的創作過程,說她自動提出在撰寫劇本之前先與演員們傾談,從中獲得創作靈感,然後為各人度身訂造角色,尤其是Jimmy和Dorothy,由李子瞻和陳麗卿分飾,通過他們融合了自己積累的人生感覺和劇場上實踐的經驗,打開一個新的發揮空間,使觀眾們從另一個角度去了解長者們的心態。
今次「團劇團」的重演,何偉龍和區嘉雯演這兩個角色,竟然也彷彿度身訂造一樣,兩人湛深的功力,可見一斑。早一些時候見何偉龍台下多於台上,例如Cabaret系列的〝席〞間,後來才都逐漸欣賞到他的重頭演出如《陽光小子》。居加日子錯過了區嘉雯在香港話劇團全職時期,太可惜,後來到她回流後才在「劇場空間」欣賞到這位一線演員的演出 (《劍雪浮生》却沒有看,不是戲的問題,而是自己的pessimism和恐懼感,心想坐後面的,定是一群以為自己正在家看電視的太太團,怕怕了)。說到這裏,忽然想起《紅色的天空》裏的龔小玲,很想看看她演繹Dorothy,《火星》這劇如果「團劇團」再重演而區嘉雯剛好太忙不能抽身,也不必再找外援了。
《火星》這個戲實在值得一再推介,雖然是莊梅岩較早時候的作品,深度和黑色幽默之間有很好的平衡,Jimmy這典型的Jack Nicholson貓屎先生和Dorothy這叫人不能不愛的好心人這兩個角色的塑造,何偉龍和區嘉雯的演繹,均是無懈可擊。
當年看首演已是一段頗長時間之前,自後己另看過了一百四十多齣戲,因此印象不免有點褪色,幸好還有場刊裏的小花絮,李子瞻談當時駕馭這麽多道員的挑戰性和風險,陳麗卿提到〝練習〞輪椅時朋友見到以為她出了事等等。順帶一提,那次演出其他的演員有洪迎喜的 Tiffany,郭紫韻的 Popo,劉守正 的Tony和劉紅荳的温萍。
非常欣賞!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