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9日星期三

34. 一屋寶貝。豆泥戰爭。彌留之際。瘋狂夜宴搞偷情



一屋寶貝

(1) 劇團

廿一世紀第一個十年差不多走過了,香港的舞台劇觀眾,好不幸福,比Broadway, West End都不惶多讓,各大小劇團之中,有翻譯劇的旗艦「劇場空間」,原創音樂劇的旗艦「演戲家族」,各放異彩。

「演戲家族」的音樂劇力作之中看過的有《遇上1941的女孩》,《邊城》,《雪后》,錯過的卻也有《四川好人》和《新白蛇傳》。非音樂劇也看過不少,最早的應該是九六年一齣劉雅麗主演的翻譯劇《低等動物》(Down the road)

(2) 文本

原著作者柳美里在日本顯然是赫赫有名,日本橋()友看到我寫下的名字,都不停點頭。《一屋寶貝》改編自她的小說《在雨和夢之後》,劇中主要人物的名字也忠於原著 (朝睛,小雨,曉子,岳男),只把姓氏稍改。日本電視劇及舞台劇版也有。但都沒看過,只就《一屋寶貝》版本「随想」。

日本櫻花爛的死亡文化別具一格,描述人鬼之間的文藝作品多如繁星,如電影中從催淚的如《黄泉復活》至搞笑的《搞鬼小築》,都是佳作。《一屋寶貝》更把人,鬼,靈媒三界翻轉又翻轉,誰應該見得到誰,誰應該見不到誰,真的未必一定是假不了,假的一樣可以是真。卻又不是故弄玄虛,一切都有合理解釋。

感人的故事賺人熱淚,難得的是除了主線的幾個故事之外,連穿插的片段,正如岑偉宗場刊中說,「處處中人死穴」,就《漂泊家庭》一場,只聽觀眾的抽泣聲,已無用多說。

(3) 音樂

作曲和填詞的絕配,自半古典的Gilbert & Sullivan,百老匯的Rogers & Hammerstein Learner & Lowe 之後,終於出現了香港的高世章 & 岑偉宗:http://programme.rthk.org.hk/channel/radio/programme.php?name=radio2/89&d=2010-04-14&p=3436&e=107158&m=episode

在這「思潮作動」專訪中,他們暢談合作的開始,經歴,及未來路向,不可不聽。
《一屋寶貝》這個劇裏有各種類型的歌:旋律優美內容感人的有《記得家門闔上/柳美里》(序幕和尾聲reprise) 和《永別又如何》(四座的飲泣聲便是最衷心的掌聲);和聲的體現有《五內體血》;最別緻的是主題曲《一屋寶貝》- 輕鬆的爵士旋律中卻藏着深深的感情;浪漫温馨的自然是《雨和夢之後》;《苦中作樂》的Ba lap ba lap 即興,更是妙品。其他每首都喜歡,不能盡錄。

孔奕佳領班的四人樂隊出色的配合,可記一功。合唱,和唱的部份有馮夏賢指導,自然是水準之作。(記得也聽過她的電台專訪,但一時找不出來,似乎是去年的「思潮作動」)

最後一問:「田」是否岑偉宗給自己開的玩笑?

(4) 演員

「赫懇坊」之後陳永泉雖然仍有演出,但已不多,今次演晴父雖然短短一段,但角色早有鋪排,一出來便己壓場,劃龍點睛的是對朝晴彷彿視而不見,到了跟大家入屋走至最後,頭也不回的對呆立的兒子忽然說兩句話,叫他跟進來,就此已值回票價。

「家族」的中堅份子何浩源,「家」內「家」外的演出都看得不少,但最感人的應該是這一次了。雖然也是短短一段,但配合劇情,一出場時的能量,和後來的悲凉互相衝擊,叫觀眾如何能夠忍得住眼淚。

朱栢謙其實看得也不算少 (包括另一齣「家族」的戲《半邊人》),最盡展所長的則是數月前重演的《點點隔世情》,今次亦然:香港傑出的男演員實在不少,但唱功和演技都達到這水平的,只怕要數他作第一個。

其實未看過羅敏莊演戲,對她感到熟悉是因為杜雯恵在港台的年代,她常出現在老友的節目《人間定格》。今次她演曉子角色,是如魚得水。

最近看《安娜與陳七》*發現了彭珮嵐,今次這齣群戲中,雖然只是短短的一段,但角色凝重,比較安》劇中的百變搞笑,是一個不同的欣賞角度。

文瑞興的戲看過兩三齣,但重頭的《山村老師》分AB角,我只看了廖淑芬的一場。她獲獎的《車你好冇》也錯過了,不過就是次要的角色如今次的晴母,也顯功力。

因為看過場刊的演員簡介,對「第一個職業舞台劇演出」的温卓姸的完全壓場女主角表現,絕不奇怪。只希望繼續有機會欣賞她的其他演出。

瑪莉亞一角,首演時是特邀重量級 (obviously NOT literally) 的劉雅麗,雖沒有看過,但可想像得到她如何發揮這角色的魅力。喜見林可嘉的演出,唱功,台風,比起資深演員不惶多讓。

何敏儀在《小鳥》(我看的是重演:綱誌no.32) 中的Mary的誇張表現出色,今次繼續,而且還分篩一老一幼兩個截然不同的鬼 (瑩真和田老太),同樣精彩。

施標信在《奇幻聖夜》演兩個角色(Scrooge的外甥和年青時),都有印象。今次的田一一,那怕是短短的出場時間,已叫觀眾難忘。同樣的是演田太的黃釗 (《四千金》《山村老師》)

《五四新青年》裏演林樹人的陳康有印象但不太深,可能是因為話劇看得實在太多了。不過今次他可能是全劇中最討好的岳男的演出,以後一定不會忘記這位演員。

* 順帶一提,香港的舞台佳偶,自詹甄,紀陳,陳龔,及現役香港話劇團的幾對後,又多了「生力軍」陳文剛和魏綺珊一對!可喜可賀!


港話劇團兩齣「獨幕劇」(豆泥戰爭,彌留之際) 

劇季漸進入高潮,HKRP如常兵分兩路,「黑盒」多無中場休息,正規演出則通常分上下半場,今次《豆泥戰爭》較特別,記憶之中,竟沒有相同情况。「獨幕劇」其實在這裏用詞不太妥當,較適用於例如《界樹下》之類的短劇,乾脆叫「無中場休息劇」最貼切。,今次HKRT兩齣劇的演出時間,剛好都在兩小時以下,對需要liquidity management人士沒有太大困難,不外兩度板斧,一是觀劇前的n小時 (因人而異) 控制「入水量」,二是等到最近開場的時間才上洗手間 (但卻不要因而錯過入場時間要吃閉門羹)

六零讀書年代已把曹禺的六大劇本讀了再讀不知多少次。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和舊家庭孖寶(《家》《北京人》) 都是話劇人的寵兒,只有《蛻變》似乎給冷落了 (今次場刊連提也不提,頗失望) ,是否因為這劇太過 properganda-ish?其實這齣發生於抗戰期間一所戰地醫院的劇,套句時下流行語,發揮少「正能量」,同時亦頗感人。我很深印象的一段戲,是那「智者包青天型」的視察專員,半訓半導的激發一個好人但因循的「公務員型」醫院官僚,教他在非常時期,不可只用「客觀環境」為籍口,照本子辨事便算,應該用創意好好做一點事。大半個世紀前寫的這情景,今天最適用。

近十年圍繞着曹禺作品的創作,最近的是零七年的《萬家之寶》(請參閱網誌no. 1),「00年代」開始時『劇協』製作的一齣《周門家事》(2000年九月),是re-imagine《雷雨》的故事,劇情以編劇(余翰延)和他太太(陳瑞如)為催化劑,用不同角度和演員去演繹劇中人物 (括號中未有列出全部演員):周樸園 (鍾景輝,麥秋,梁天),蘩漪 (黃文慧,凌紹安),周萍 (陳文剛),魯貴(馮祿德,高繼祥),侍萍(謝月美),四鳳(林小寶),如此龐大陣容,不知可否算空前絕後。到了2003年陳敢權把自己這個劇本改寫,「沿用了原來的結構,刪改場面,精練對白,深化關係……」,用《雷雨謊情》這劇名,由香港話劇團製作,演員方面,除了King Sir之外,是HKRT的班底。

《彌留之際》跟上面說的頗有不同,重點是曹禺而不是他的劇作,看過《萬家之寶》的觀眾抱着同樣的期待來看這劇將會很失望,劇中出現曹劇的片段其實不多,同時只聲音演出,頂多是加上幻燈式的投影在佈景上,稍為長一點的是方達生(邱延輝)初訪陳白露(林夏薇)的一段,投射曹禺仿似白露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再沒有創作的勁兒。

文本是跟據年近八旬的田本相對曹禺的一手記憶(採訪記錄和錄音),十分珍貴,一開場點題「彌留之際」,曹禺在牀上的景象叫我立刻想起電影Amadeus最後的一場(請參閱網誌no.32),然後從王維的旁白中確認了震撼的背景音樂真的是莫札特的《安魂曲》。曹禺彌留的心理和精神狀態卻叫我想起仍一部電影佳作La vie en rose (2007),不過Edith Piaf的混亂思緒中出現的只有真實世界的人,曹禺卻加上自己作品中的人物。

雖然是彌留的迴光反照,但劇的結構,組織,脈絡很清楚,用王維飾的一個稱為戲劇家的多功能角式的旁述開始,展述曹禺的一生:早年大有成就,民革的痛苦經歴,再冒起時卻苦於己失去了創作的意欲,動力,靈感。也演繹了3+1個女人對他生命的影響:年青時的muse鄭秀(林夏薇),最痛苦時的精神支柱方瑞(雷思蘭),和陪他走生命中最後一段路的李玉茹(秦可凡)。除了三個不同期的妻子外,還有從未見過一面的母親。最後曹禺一生的註腳,則從跟巴金(黃先洸) 一段假想對話中探討。當然,整個劇是靠孫力民洗練的演出串起來。

《豆泥戰爭》使我想起去年在多倫多看的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網誌no.25 )。兩劇的結構頗相似,都是兩對夫婦,一對作客到另一對的寓所內拜訪。劇情自然不同,但真正的分別是Woolf劇裏的兩對正輔分明,《豆》劇中的四人則地位平等,各有發揮,用歌劇譬喻,如獨唱,二重,三重,四重唱互相穿插,有聲有色。

這個劇本似乎稍長了一些,戲的內容,就拿《藝術》(2007 HKRT翻譯演出同一作者的作品) 來作座標,已比較簡單。開頭的新鮮感過了之後,頗難支撐百多分鐘的演出,用電話作「小過場」也重複多了一點,如整個戲精簡到九十分鐘,效果想會更佳。

四個角色雖說地位平等,較「出」的終是陳煦莉的Veronique,有理想的新女性。彭杏英不再專攻「傻大姐」戲路,今次演的Annette先收後放,很有看頭。兩位男士高翰文和潘燦良則較平面化。整體來說是個頗悅目的演出,但稍欠《藝術》的深度。

瘋狂夜宴搞偷情

唯一的一次颱風威脅之下看話劇,是08年「糊塗戲班」的《非禽走獸》(網誌no.10),今次在「鮎魚」的陰影下終能看到星期六《瘋狂夜宴搞偷情》日場,正如何偉龍謝幕時說,應該感恩。

如果沒有先看場刊,觀劇時可能以為又是Ray Cooney的佳作,劇中錯摸的奇趣,比《撞板風流》和《喜尾注》(網誌 no.29) 不惶多讓。觀劇後谷歌已去世七年的法國編劇Marc Camoletti的資料,他的作品不太多,而又已成絕唱,有點可惜。Don’t dress for dinner跟據資料,是1991年在倫敦的Apollo Theatre 首演。這劇種的成敗,全繫於角色身份錯摸安排的巧妙,《瘋》劇開始佈局需要一點時間,到了Suzette出場,便水到渠成,作者的想像力和喜劇感盡情發揮,一譯再譯之下亦無損,一湧而下直至完場,差不多絕無冷場。

當然,演員功不可沒,先說女演員。購票的首要原因是「團劇團」,想看朱茵亦是理所當然,但其實更想看的是何翠亮,看完之後,卻發覺最精彩的是李趣慧 (三人都演得好,的Suzette這角色給演員最多表現幾會)

宣傳中說朱茵〝回歸舞台〞,入場一看場刊,果然是少林寺 (APA) 出身,正如鍾偉明大哥在他的國術小說中說「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朱茵一踏上台板,開口唸第一句台詞,觀眾己經很請楚:這是個如假包換的舞台劇演員,而不是想過一過舞台劇癮的明星。這戲三個女角的搞笑設計都大異奇趣。Jacqueline的惹笑地方是她被蒙在鼓裏,很多東西觀眾和其他角色都知道,就是她不知,朱茵把這情景掌握得很好,恰到好處地發揮了它的喜劇作用,不愧為少林寺出身的正統舞台劇演員。

看過何翠亮的話劇(i.e.非〝純舞蹈〞)演出之中,最喜愛的是06年的Cabaret《一夜歌再續一夜情》。今次《瘋》劇,沒有舞蹈成份。Suzanne這角色,戲份比另外兩女角較少,亦較簡單,她自然手到拿來,而以她舞者的身型和形體,演顧盼生姿的〝model(accent in “del”),自不作別人想。

最大的驚喜是李趣慧,自去年五月的《寢室物語》之後 (網誌 no.23),黄懿雯和鄭至芝的演出都再有機會在其他劇中欣賞過(尤其是後者),今次終於再見到李趣慧,而且是如此壓場的精彩,角色的巧妙設計當然重要,但最終還是要歸功她的演繹,把角色的層次展現,能放能收,是整個戲的精彩演出中畫龍點睛的亮點。

《陽光小子》是男人戲 (網誌 no.31)《瘋》劇則是百花齊放,何偉龍和余俊峰在這劇裏仍然大有發揮的地方,和三個女角純熟配合,給觀眾一個開懷忘憂的下午。在《無動機殺人犯》中看過的邱頌偉在這裏雖然只在全劇最後一節出現,但對角色入型入格,演技扎實,可記一功。

至於牛池灣場地改名事宜,理想的答案想不出了,勉強想到的,是「虹灣劇院」,有兩重意義。一是「在彩虹站,前稱牛池灣劇院」,二是「在彩虹站,前稱灣仔劇團的場地伙伴」。

最後有兩點関於場刊。「瘋狂夜宴搞偷情」這七個字的精心漫畫式設計,值得一讚。但在演員的簡介中,朱茵的名字後加上〝第一女主角〞,有必要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