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太平間
面前是2002年「中英」在「壽臣」演出本劇的場刊,內容很簡單。和它比較,今次「同流」的場刊,分場表和故事簡介,一字不改,好事。「編劇的話」亦是引用莊梅岩寫於2002首演的版本,可喜的卻是資料更豐富,有19項醫學名詞註釋,而且仔細地說明那是根據原著年代 (即early 2002s ),還有馮祿德寫的「賞析」,直是一流教材。順帶一提,首演是袁富華和盧俊豪,相信兩人年齡相若,但依照外型,分別演了劇中兩代的角色,今次馮祿德和陳康 (我看的A Cast) 年齡上不需要藝術加工了。
重温莊梅岩十一年前這成名作,記憶之中,俗稱的「扭橋」,自然印像最深,但畢竟是二百二十齣戲之前的事,具體內容已糢糊了,今次欣賞的角度,也不再停在這聰明的twist上面,曉是如此,這仍是一個頗吸引的着眼點,事後孔明,例如留意到Jeff也用〝很明顯〞這口語,似乎是提示的開始,到了後來的色仕風和學生證,已到揭盅了。其實,對這設計也不必提出太多羅輯性的問題,否則反而降低了欣賞這劇的層次。
《留守太平間》的主旨和豐富的意念,上述場刊中馮祿德的「賞析」已有深入的探討,而這個已有譯本分別流傳於英,日語世界的劇本,是需要細讀,細味。就單是劇名,已充滿趣味性。英文Alive in the mortuary幽默地玩了首尾兩字碰出的irony,中文的〝留守〞卻暗示了〝永不放棄〞這主旨。可惜不懂日文,不得知那劇名是否亦別有新意。
若干年前灣仔一間「靠」字頭的靚粥店搬了,雖然仍在同區,但剛好出了〝就脚〞範圍,因此不再常見到馮祿德老師的玉照,好在仍有不少機會舞台上欣賞到他的演出。陳康在各劇團之間的受歡迎程度似乎已不下陳文剛,明年HKAF的《屠龍記》定不會錯過,在這之前,相信也會有機會欣賞他的其他演出。
很高興見到HKRT的上環BB物盡其用,今年看過的除了今次和「同流」合作之外,還有Theatre Noire的《莎翁的情書》及I-stage的《二度告白》,去年也在這裡看過一個較少為劇迷知道的演出:Kassia的《Fly Me To The Moon》jazz concert。
《留守太平間》是較少見的「雙男劇」中的佳作,順序回顧,這十來年看過的有:《紅》,《笑之大學》,《陽光小子》*,《相約星期二》*,《風雨守衣箱》,《螳螂捕蟬》,《無人地帶》。展望未來,期待的自然是《極地情聖》。
* 形式上雖然不純是兩個演員,但精神上是這類型。
等了差不多整年,終於再欣賞到『糊塗戲班』,Jo也從《惡童日記》(網誌 44) 中載譽的惡婆婆,變成嬌憨的北見紗櫻。
世事確是充滿巧合,一週前看了《巴黎戀愛寫真》* 全是巧合,看後随手Google一下演員資料,卻找到了中山美穗的《東京日和》** (1997) 網上版也是巧合,兩天內連看兩次,深受感動,到了看《
新文化運動》,以至Rensen
chaperone兩個〝年青人〞上邵家臻和胡世傑的《思潮作動》等等,這些節目談及《
三年前看《情信》已覺很感人,《 《情信》,又想到,雖說專業演員,無論遇到什麼角色對手,均可照樣發揮。但人畢竟是感情動物,Jo和Rensen演得如此絲絲入扣,現實世界的夫婦感情是否不無幫助?尤其是從始至終,就是吵罵之中,也叫人感受到互相那份深深的情。「随想」如天馬行空,看到佈置聖誕樹的一場,不其然想起也是一對夫妻檔演另一場佈置聖誕樹:Gigi and
Elton 的《二度告白》(網誌 51)
不透露太多劇情,戲的大部份是輕鬆喜劇形式,感動位和深度是後來才漸漸滲出來,很窩心,看完後回味無窮之餘,亦讚嘆劇本的聰明。除了上述Jo和Rensen的演出外,劇壇前輩典範的麥秋的参與是很大的福氣。年青的兩個,趙伊禕的放和陳瑋聰的純,都給整個演出生色不少。在FB預覧舞台設計已喜歡,到現場沒有失望,而第四場Jo從佈景高處走下來這設計,更是神來之筆。還有,別漏了Rensen謝幕時特別提到的副導羅松堅,網誌 51裡也提過他《弒君》中的台前精彩演出。
最後:日本的櫻花生死人生觀永遠是這樣迷人!
觸怒觀眾
《 》(網誌 27)和《 》(網誌 41) 改編自文學名著,可以觀劇後才慢慢欣賞;《 》(網誌 36) 和《 》(網誌 48) 雖然是知名的劇作,但如果對內容不熟悉,入場前先翻一翻,對觀劇亦有幫助 (尤其是後者);Handke知名度畢竟不如B&B
(Brecht, Beckett),觀《觸怒觀眾》前更宜先略覧一下
《觸怒觀眾》,梁智聰分享從接過劇本開始的心路歷程,文瑞興繼續發揮談到後現代主義這課題,葉萬茵轉向聚焦語言遊戲的巧妙,陳恆輝以Handke的肖像為引,詳細深入探討他的創作,最後周家輝把這主題擴展到一個macro的層面,及帶到近幾年的變化。
狂情》(網誌 49) 可能是二曲同弓,但一看下去,便知道是兩碼子事:那浮面的現象 - 四個沒有明確身份的演員在台上說了很多話 (外國有些演出《觸怒觀眾》動用多至二十個演員),只怕就是兩劇唯一相似的地方。《觸怒觀眾》直接對觀眾說話 (到最後高潮是盡情臭罵),是德國風格的清晰明確,沒有隱喻,而和看過的其他劇最不同的,是演出的大部份時間觀眾席頗亮,雖然沒有舞台上的光亮,但每一個觀眾的表情,台上的演員和台下身旁的觀眾都看得一清二楚。
Handke明察秋毫地把《
(網誌 41) 時同樣為藝術而犧牲的反面情侶2》的「魯美」- 網誌 45),今次見到她的如此〝有火〞,耳目一新。在梁智聰能夠一展所長的 周家輝的演出看得較少,《灰闌》,和《百年孤寂》裏的是multi-角色,《SEVEN
: 慾望迷室》裏的黃先生印象最深。四人各有前因,但到了《觸怒觀眾》這裏,混然一體,純熟的合拍天衣無縫,在沒有身份之下又各自精彩,真棒!
上司己死
開場的sort of
prologue用了Rhapsody in Blue裡最激情的一小節,加分!
劇名雖然頗sexy,故事卻沒有故弄玄虛,是一齣扎實的辨公室裡爭上位諷刺劇,為營造「有位待爭」的格局,上司死去只是incidental,但亦增添喜劇感 (yes!有人死咗喺可以好好笑嘅)。我想如果把香港話劇觀眾作一個分類统計,佔百份率最高的,大有可能是辨公室一族,無論圖騰柱最頂至最底,現役或已退役,看這戲都會有高度認同,甚至有代入感。但說到底,戲好看是主要靠演員出色。
看這2012年我的第46齣劇,頗有新鮮感,因為五個演員(包括屍)中,除了柯嘉琪,都是陌生。柯嘉琪《香港式離婚》(網誌47) 裡演的不是主要角色,卻耀目生輝,《遺禍人間》(網誌36) 更看過兩次,一是全套,一是最近《七位導演眼中的40@2012》(網誌52) 裡的折子戲。其餘四人除了難有表現(卻又絕不容易演)的屍之外,都同樣活生生的分別勾出辨公室內各種的不同性格,頗堪賞玩。
通常看翻譯劇前都能夠Google到不少有用的資料,今次有點例外,但《新文化運動》的訪問很有幫助,觀劇前後聽聽,都會對欣賞這演出有幫助。
《創典》這名字很好:直接,簡潔,有意思。希望能按部就班實踐。
極地情聖
「軟性」宣傳一早鋪天蓋地而來,耳聽的有十一月六日開始的一連四天《晨光第一線》訪問,十六日晚《光明頂》,廿四日晚《一台好戲》,總之黃秋生的聲音響遍香江,眼觀的亦有Time Out 和《明週》的專題訪問特搞,好不熱鬧,差一點要來一篇〝觀前随想〞!
《極地情聖》有兩個特點。第一是懸疑,卻沒有故作神秘,只是自然地在對話中抽絲剝繭地剝下去,小計也有四個轉折,每一次以為已真相大白時又有新的發展,叫觀眾立刻推翻剛看過的,把整件事重新理解,真個厲害!第二是主旨:「愛情」,特別之處是百花齊放的發揮,無所不至:愛材產生的愛,友情變愛情,純文字維繫的愛,肉體的愛,同性的愛,絕望的愛,全部負出的愛,對幻影的愛,Narcissistic的愛…….
黃秋生和梁祖堯caliber的演出有目共睹,上一次看黃秋生如此重點演出似乎已是2000年,和另一師弟謝姓君豪合作的《螳螂捕蟬》,這跟他Time Out 訪問裡說的選戲條件也consistent:〝If the script is not right, it’s a no-go. If the script is right but
there’s no money, it’s a no go………..〞。那篇訪問中他又提到這劇其實不適合APA Lyric Theatre,太大了。誠然,但清晰而又來得自然的擴音效果幫助很大,我一向不認同演話劇用「隱形咪」,但在今次的情況下也可接受,有趣的是謝幕時黃秋生沒用咪隨口說了一句〝也多謝入場的觀眾〞,在「山頂」也聽得清楚,功力可見一斑。
「大舞台劇團」自《秒速18米》應運而生,website造得不錯,但似乎未有FB,下一擊是四月朱鳳嫻〝領函主演〞的《沒有星座的女孩》,說起Di Di,她最近post上FB自己主演的微電影《迷失廁格》很有趣!
Elgar的 Enigma
Variations雖然有名,但不太熟悉,就如劇中說,此曲變奏雖多,但從什麽變奏出,主調從來未有人聽過,Elgar亦故意保存了它的神秘感。但他的另一首名作Pomp and Circumstance Match No. 1,就算是從不聽西洋古典樂的人士,聽到了也一定會認得,而公開的秘密,就是在很多英國人心目中,這首激昂的進行曲,已成為非正式的英國第二國歌。
開場前的background music竟聽到久違了,好幽默趣緻的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my two front teeth,而且還是畫龍點睛的那個版本,收結時連唱了三次〝Merry Christmas〞都漏風如吹哨子,終於說一句〝Oh, for Christ sake〞以〝Happy New Year…〞唱完,搞笑的氣息己開始散播了。
在地球終於還是未到末日的2012年看的最後一齣劇 (亦即是今年第四十八齣),是一齣較為另類的作品,幕後揸fit人卻是不需介紹的鄧樹榮,第一次看他的台前演出,是97年還在「無人地帶」時代,作品也叫《無人地帶》,是他和占瑞文玩到翻天覆地,血流成河的異品,當時場刊《監獄時報》中,已提到希望製作「長壽劇目」的心願。1999 HKAF「無人地帶」參與,作品是鄧樹榮的大致上獨腳戲《解剖二千年》,但也有彼得小話 (Peter Suart) 的出現及現場演奏,還有錄像元素。他較傳統的演出亦欣賞過,是2002的《陽光站長》,和羅靜雯分別演林徽音和梁思成。
鄭麗莎體育上的成就其實是達到李麗珊的級數,只可惜「運動攀登」這項目尚未納入奧運。從電視,電台和雜誌裡,對她似乎已很熟悉,今次台上看真人,卻想不到如此高挑苗條,甚至有點弱質纖纖的感覺,直至她展示那叫大部份男士也妒忌得要死的臂肌!
這齣為港增光的無對白喜劇 (在今年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二千多個作品中排行55位),未看之前驟覺是驚險百出的忘命演出,這可能是看了海報上鄭麗莎掛在古老三葉吊扇上的照片,看完之後,覺得場刊裡的形容最貼切:…nostalgic classroom mischief story with a local twist including the
pranks, the bluffs, the girls and the fights…..breathtaking somersaults and
climbs, hilarious movements and choreography….blends in elements like
acrobatics, non-verbal singing, Chinese and Western percussion music, Chinese
opera movement and martial arts….”. 如此多彩多姿,百花齊放,無論本地或外地觀眾,都能夠各取所需,盡興而歸。自己最喜歡的,是那〝那些年〞的情懷,和不落俗套的幽默。
璀璨奪目的鄭麗莎之外,其他四個演員亦同樣一流。邱頌偉,梁家雄,侯達民演繹三種不同類型性格,叫人目不暇給,廖康華更多材多藝:水袖,敲擊,件件皆能。《 「長壽劇目」,繼續為港增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