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2日星期六

50. 神扒之間。玻璃偵探。芳華絕代之曇花一現。最後晚餐。坷廬謀殺案



神扒之間

先講劇名。「神」,「扒」只會意而已,「神」未必是「港姐中的港姐」級數,「扒」亦不必是真的醜 (林兆霞幾靚吖),審美是主觀的。再者,正如Professor Higgins 說,人會「grown accustom to a face」,〝神扒之間〞,其實只是〝外表與內在〞一個較戲劇性的演繹。

很高興看到羅靜雯這齣很有feel (=感覺=feel……) 的小品,全劇洋溢著跳脫的喜劇感,雖然有些地方略嫌公式化,但整體上節奏流暢。對白很地道,李彩樺的「你吾愛我喇」用得傳神,也有我最喜歡的羅輯式幽默,如〝夢到唔醒咪即係死咗〞(大概如此)。兩條線表面上有正輔,其實等重,而「情人知己」一線更感人,這題材如處理得好,百看不厭,就如這齣劇。

雖然有一劇之本,上了舞台,終是要靠演員。在《3D女槍手》(網誌42) 已有特別提過譚芷翎,今次她的演出,「靚」只是次要,主要是「放」,不顧女神形象,放盡搞笑,好!認識鄧健泓自然是從〈朋友二號〉,卻不知道劇場上他一樣精彩,campy來不過火,和譚芷翎的默契和火花均屬一流。較內心的感情戲卻落在另一對身上,陳敏斌只看過一次,是《房間裏的女人》(網誌45) 演一個有點無可奈何,虛無飄渺的角色,今次有血有肉的Max,好看得多了。看過《春嬌與志明》的觀眾,必定忘不了林兆霞,今次她的演出雖然崩崩跳,但其實「正劇」味道很濃,尤其是近距離欣賞到她分別和兩男主角分手的接著兩場戲,演得真好!

還有兩個重要角色,熟悉的喬寶忠,演各式各類的人物看過不知多少次,今次卻出奇地似秦沛!吳家良揮洒自如,貫穿整個戲和帶動氣氛,功不可沒。有點咤異的是原來他已離開了「中英」,翻看《象人》場刋中常規演員名單中仍有他的名字,不過不要緊,如他這樣好的演員,一定有機會繼續看到。其他一眾演員,都很配合。

後記:〈明週〉早些時有篇介紹本劇的特稿中附上一條愛情方程式
戀愛成功機率={[(F+Ch+P)/2]+[3(C+I)]/10}/[(5-SI)2+2]
有興趣可Google一下:


玻璃偵探

多年來喜愛J. B. Priestley的〝time plays〞,文本一讀再讀之外,在「湖上的尼加拉瓜」的舞台上也看過自己的首選Time and the Conways和最出名的 An inspector calls。季初知道「中英」將會推出後者,譯名為《玻璃偵探》,自然喜出望外!

先分享一段訪問麥秋導演的電台節目重温:
藝壇快訊:中英劇團《玻璃偵探》

節目裡談到的,跟場刊裡「導演的話」很統一:心理寫實劇的演繹手法,道德劇的定性,透視體佈景的美感。談到劇本,場刊提到三十年前李援華先生的翻譯的劇本《浮光掠影》,電台節目中形容為較「概念性」,又分享今次用來翻譯的是中學生syllabus劇本,附帶不少導讀資料。無論如何,《玻璃偵探》這個戲「佳構劇」(well-made play) 的元素,無容至異:起乘轉合的結構,主要的情節發生在劇中時間之前,因果關係,結尾高潮等等……。但open-ended的收結,卻比傳统的喜劇收場境界更高。

說到底An Inspector Calls其實不算是time play,它不似Time and the ConwaysI have been here before 等作品,真真正正去「玩」時間的順流逆流,因果循環,甚至到《那些年》也用了的平行時空。這劇結尾回到起點不必一定解讀為時間的詮釋,大可以另有用意。再者,這劇跟傳统的懸疑whodunit 也很不相同,雖然也有精妙的結構和解構,但如果單是從這方向追尋,滿足感也不會及得上期待著下個月上演的《坷廬謀殺案》(Agatha Christie的〝The Hollow)

留意一下《玻璃偵探》極其contrived的設計,便會看到些端倪:一家五口 (算上了「準女婿」),一個接一個地把某種情况加於同一女子身上,逼她一步步的走上死路,那可能性的或然律顯然是微乎其微,如果這劇的主旨只是為了「玩」這plot twist,未免太無聊了。真正的最終目的,是社會公義,道德良心。而且不只是似《日出》裡鞭撻之下終於還留手 (曹禺自己說的)。看看Inspector Goole尾場的「訓話」,直是到了Apocalyptic proportion的程度,為了加强效果,這劇的佈景天幕也用了「紅色的天空」(與賴聲川無關)

找出古Sir來演古督察,真巧!演Inspector Goole有很多選擇,如跟據Goole其實是暗射ghoul一說,可以在神秘中再加兩錢陰森,「中英」今次的處理亦的確略有半點《啟示錄》可怖的味道,就如上述「紅色的天空」的一節。但古天農點到即上,未有走到極端,是對的。在劇本的描寫的 need not be a big man, but creates at once an impression of massiveness and purposefulness〞之外,也加上一抹玩世不恭的色彩,很獲觀眾受落。

留意角色在劇中的心理轉變,確是欣賞這戲的一個好角度。一家五口之中,Arthur Burling「貫撤始終」,典型的無良專制資本家,這個洋版周樸園,作者形容為“heavy-looking man in mid-50s”,不過演這類角色,神髓比外型重要,近年來看林沛濂演各種不同類型的角色實在不少 (《吉房》《脫皮爸爸》《直子小姐》《象人》)Arthur Burling自然難不到他。

在光譜的另一端,Sheila Birling開場時是 “very pleased with life and rather excited”,不知人間疾苦的富家女,但從古督察出現開始,走上一條不歸路,到完場時已差不多變成了一個女版的方達生,這角色給楊螢映「初試啼聲」很適合,她表現亦佳,演繹出Sheila逐步蛻變的層次。

“Not quite at ease, half shy, half assertive” Eric Birling是古督察手上最後的一枚炸彈,角色在劇中經歷的是「暴露」多於「改變」。這是林鎮威上季《夢魅雪夜》的父親,今季《同棲異想》的十慌後的挑戰,也看到他激情場口上有分寸的拿揑。

如說Arthur Birling是周樸園,Sybil Birling卻絕對不是蘩漪,這個 “rather cold woman” 除了造型要酷之外,心理狀況其實較簡單,雖然也有兩大轉折 (發現兒子惡行的晴天霹靂,和以為麻煩已過的沾沾自喜),但對演員要求不大,高少敏有點無用武之地,反而真有點想看她演蘩漪,甚至五位演員就演了《雷雨》五個主要角色!離題了。

Gerald Croft 這個 “easy well-bred young-man-about-town” 角色最為耐人尋味,有點亦正亦邪。比較一下五人的「罪孽」,他最值得同情,但他似乎沒有真的內疚,一個懂得討人歡心的「醒目世界仔」,張志敏的演繹值得欣賞。

劇終時加上四個階級鬥爭的象徵角色,靈感不知是否來自《日出》幕後歌聲的建築工人?


芳華絕代之曇花一現

有耳非文絕不陌生,若干年前她剛出道時聽過她在電台接受訪問,亦擁有她的第二張大碟《打狗女郎》(她在高雄長大,而「打狗」是高雄的舊名),很認同當時樂評人的評語:「集前衛與古典的chamber pop/electronic cutie…. 曲與詞有着一份獨特的感性,細膩而頑皮,有點點搞笑,有點點傷感。」找出來一聽,最喜歡的仍是一首充滿五,六十年代swing風味的〈變化〉。卻是現在才知道她也是APA alumni,專攻幕後:舞台管理,而台前亦一樣了得。

分享一段『新文化運動』的訪問,出席的有韋羅莎,黃懿雯,張銘耀。

觀劇前聽了,對「鬼材」鄧智堅寫這劇的心思似乎多了一點體會 (說〝似乎〞是因為三位受訪者强調不能代表編導說話),劇中描寫女性的美麗不限於外表,訪問內容在這裏不詳細複述,特別有趣的兩點,一是點題的「曇花一現」,二是鄧智堅對女性的觀察入微,尤其是那又抵死又可愛,bitchy mean 的特質。

劇的結構靈活,兩個三環 (三個死黨和婆母孫三代) 以黄懿雯 (壹恣雨文?有耳非文親戚?) 的角色為扣,一個宴會為始,但又有童話式prologue,很多元化,故事有聯線,有個別發展,加上張銘耀精彩的百搭「男花瓶」 (quote上述訪問),很熱鬧!

好幾次想看Rosa的劇,但都可惜時間不夾,今次真開心,她大肚婆教師這新型象很成功,假以時日,能否會如Mohamed 一樣深入民心?一不離二,下一齣是《開關係》,期待!如謝幕時說,觀眾久違舞台上的李楓,其實也不太久,有兩年前的《才子亂點俏佳人》(網誌35)自己印象最深的是《撞板風流》(網誌42的《女上男下》有提起)。「一路青空」兩中堅份子黃懿雯和歐珮瑩,
以蘭為喻的兩個角色一收一放,各自精彩。黃的文心蘭散發的是女性堅毅精神,自我犧牲,顧全大局。歐的石斛蘭卻有一股神彩飛揚的放任魅力,托警員作「代言人」講電話一節尤其妙趣橫生。


最後晚餐

場刊裡林克歡先生對這劇的分析詳盡,宜一讀再讀,視為瑰寶。

鄭國偉的作品,去年看過的是《車你好冇》(網誌42),同樣是温情和黑色幽默共治一爐,再前的有05年的《214》,也是在上環黑盒演出,三個女主角分別由黃慧慈,洪迎喜,潘璧雲演。剛巧這劇下個月由觀塘劇團重演。

過去一年看過的幾齣「二人劇」《談判》,《3D女槍手》,《關,愛》,《法吻》 (網誌41, 42, 43) ,分別以不同的技巧抓緊觀眾的心,《最後晚餐》屬於continuous real time類型,跟《談判》和《法吻》尤其相似,此二劇以張力和懸疑為經,男女的曖昧關係為緯,《最後晚餐》寫的卻是母子之情,描繪的是更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世界,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的事情。但結構毫不簡單,是雙線的抽絲剝繭,一頓real time的晚飯中,事情的前因後果一步步的展露,劇中人的性格和情感一層層的翻開來。

坐第一排近距離欣賞雷思蘭的每一個眼神,對兒子的試探,內疚,疼愛,就這眼神,說得老土一點,已值回票價。她演的母親,自少女時期開始,智商停留在雙位數字,但卻又未到弱智的地步。而角色踩着賺人熱淚和黑色幽默之間的鋼絲,但終以真實生活感為依歸,雷思蘭演得如此出色,把這劇帶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最後晚餐》的兒子教人痛心的童年,使我立刻想起《同棲異想》(網誌46) 裡少女Miyuki的異曲同弓,劇中她淡淡的一句「相信少了我家庭會完美一點」,教人欲哭無淚。《最後晚餐》裡劉守正的演繹要更深一層,把壓在心內多年的鬱結向母親申訴,更複雜的是在憤怒之中的心底深處,對母親的感情和關心不斷地滲出來,和雷思蘭的呼應,近乎完美。

收結手法可圈可點,黑色幽默和感情衝擊過後,不走melodrama,不行奇峰突出,不搞poetic justice,而卻把觀眾帶回一個極為現實的世界,更了不起的,是黑燈之前給觀眾看的景象,如此和諧歡樂,父親開心地上網,母子靜靜地享用甜橙 (不過要記住:他是從不吃橙的),如果放在劇的開始,不是晚飯後家庭樂是什麼?但出現在劇終,是何等强烈的諷刺!

謝幕時鄭重介紹孫力民,體現了「話劇團」專業精神的一絲不拘。但海報和場刊刻意沒有透露父親這角色會出現,到不是為了什麼神祕感,這角色有少許似《日出》的金八爺,是在幕後不露面的一股邪惡勢力,但金八只是一個符號,見不見人無關宏旨,父親卻大大不同,完場時忽然現身,變成一件有血有肉的實體,就如上述,把觀眾帶回一個極為現實的世界,不要看出場只數分鐘,其實十分難演,就在這短短的數分鐘,需要極準確的拿揑,不慍不火,孫力民的功力,就在這裡盡顯。


坷廬謀殺案

先引一段差不多一個月前放上「劇場空間」Facebook的東西 (無以名之!)

〝第一次逛誠品竟然喜出望外,買到The Hollow,〝追〞完後忍不住拿出《坷廬》宣傳單張,玩「猜casting」,貪好玩而已,可能全錯,一個月後自有分曉。以下跟宣傳單張次序:
梁翠珊 Veronica
區嘉雯 Lucy
馬沛詩 Midge
凌紹安 Henrietta
鄭至芝 Gerda

多謝TheatreSpace Man立刻回應,說猜得有對有錯,不好意思打爛砂盆問到「督」,現在終於「開估」,兩對三錯,如果是民望的百份比可不妙,好在如上說只是〝貪好玩〞,純憑直覺,聊博一燦,其實以五位主要女角的功力,誰演誰都勝任。

讀的The Hollow是小說版,Agatha Christie自己改編成劇本搬上舞台,作出了需要的修改,為求簡潔,全部過程發生在同一場景,很多細節自要配合,例如棄用大宅The Hollow室外景,手槍跌入泳池的情節便用不上,諸如此類,不過無傷故事神髓。人物上的閂減也是意料中事,例如去了David一角(及相關的線索),使舞台劇版精簡流暢。初看時稍有點意外的是抽起了Hercule Poirot,看下去才明白這做法相當聰明,Poirot系例是小說極强的賣點,但搬到舞台上不但不需要,反而會分散了觀眾對主要角色的注意力,沒有Poirot的舞台劇版對Inspector ColquhounDetective Sergeant Penny低調處理,是明智之舉。

初看宣傳單張喜見五位主要女角都在這博客經常出現,有點dream team 的味道,一時未ring a bell的是謝瑞琼這名字,看場刋時卻有驚喜,想起她《車你好冇》(網誌42) 裡的〝一鳴驚人〞,今次演The Hollow舞台劇版加進去的Doris,叫觀眾看得開心。隨想至此,忽然覺得《坷廬》不是音樂劇有點兒可惜,因為還有馬沛詩,她的演出看得不少,最念念不忘的卻仍是《點點隔世情》(網誌31),今次沒有美妙的歌聲,卻專心欣賞她對Midge這個劇中最可愛的人物性格的精確演繹。

各演員的演出都看過不少,就如喬寶忠從最近《神扒之間》(網誌50)的型男,轉型為今次的宅男!看上次「劇場空間」自己的《女帝奇英傳》(網誌35) 時印像特別深的是梁翠珊和馮祿德。梁在該劇裡演的武玄霜剛中帶柔,今次演繹的Henrietta的剛巧卻是柔中帶剛。馮就如在《女帝》裏面一樣,有他在台上時,活力立刻提升。《女帝》也有凌紹安,但她近作中最有聲有色的是《鐵獅子胡同的回音》(網誌42) 裡面的「屯門女」陳粹芬,今次的Gerda,剛巧也是相反的性格。還有區嘉雯《找個人和我上火星》(網誌38) 裡的Dorothy單純率直,和今次的Lucy古靈精怪,亦各異其趣。鄭至芝的Veronica艷光四射,看過她的很多演出,但最有發輝的《美麗誘罪》卻偏偏錯過了,好在還有一個月和劉浩翔夫妻檔的《二度告白》,甚為期待。

SPOILER warning

向來看懸疑偵探小估兇手錯多過對,今次卻估中了,主要是小說初段己倒序式刻意描繪兇手成長時心理狀態,因而呼之欲出:

…she wasn’t as stupid as they thought…. Often, when she pretended not to understand, she did understand…. Yes, it was amusing to know more than they thought she knew. To be able to do a thing, but not anybody to know that you could do it.

有趣的是,這些「貼士」在書中寫出來很容易,但如何搬上舞台,是個挑戰,尤其是不能太明顯。Agatha Christie解鈐還需繫鈐人,把小說中這段文字的形容,搬到劇終時角色的台詞,免除了太早給觀眾太明顯的提示,同時又保留了故事的完整性,實在高明。

「劇場空間」自法庭,温情,武打,畫家四大系列之後,是否考慮再加一個推理系列?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