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香
雖然同是以「影話戲」的一貫「半電影」手法制作,但《醉香》有一點跟上一齣《搭枱》剛剛相反。後者是多元化題材,包羅萬有,《醉香》是集中探討一個概念:酒壺中的世界。不要看小酒這元素,「中國第一電影」《小城之春》中,也是玉紋微醉後真情流露那段戲最好看。當然,酒的背後,說的終是人間的感情世界。有些觀眾看完這齣劇,或許會質疑故事的說服力:明明是一段天賜良緣,兩人也不是區泥世俗的人,羅輯上亦沒有什麼真正不能解决的問題,何以會如此多障礙?但如果撥開表面的客觀因數,說的還不是男女情路上的兜兜轉轉,問題還不是互相要爭的一口氣?武俠小說中也常會說「佛爭一爐香,人爭一口氣」,議題雖然不同,概念還是一樣。
數天前舞台劇獎頒獎礼中,秦沛很有風度的堅持舞台劇演員轉演影視劇,會比影視劇演員轉演舞台劇成功。同台的另一頒獎嘉賓唐寧亦謙虛地以自己的經驗見証。以我的記憶,唐寧的《爆谷殺人狂》其實演得不錯。今次也特別留意黃德斌,觀察到選角頗聰明,讓他演木訥的榮伍,雖然台詞是影視劇的背法,但有隱形咪的幫助,也中規中距,略有「吃蘿絲」,亦無傷大雅。唯一可惜的是我看的星期天日場,其中一「粒」是一句很重要的對白,是榮伍在唐軒面前一時不察,真情流露的用了素月的名字,這一句吃了蘿絲,劇力可大大削弱了。
羅靜雯明顯地在資料搜集和研究下了很多功夫,(使我想起杜國威的《誰遣香茶挽夢迥》,一酒一茶,異曲同弓)。她的一番苦心,也幸沒有白費,在楊淑敏和葉榮煌精彩,流暢演繹的一場鬥酒戲中,盡情展現出來。只是台詞如流水,觀眾能即時吸收的始終有限,如能捧着劇本慢慢欣賞,那就太好了。本劇主線雖然已很吸引,但為求避免太單調,也安排了若生和冰雪的支線。趙堅堂和洪節華都是好演員,但今次發揮幾會有限。反而恰到好處的一歌 (有點東洋味道) 一舞,有很好的綠葉效果。
橫衝直撞偷錯情
香港話劇團新劇季的第一炮,喜逢五月Le
French May,一劇二用,妙。這齣二級半的喜鬧劇,放在法國的情景上,特別自然,還配上Offenbach的Orpheus
in the Underworld 裏的俏皮音樂 (即後來改寫為人所共知的Can Can),法式氣氛更佳。從一個有趣的角度看來,這劇有點階級歧視。何解?且看主要的三對夫婦,其實只有downstairs的Antoinette真正偷情。Upstairs
的兩對其實都沒有越軌,Raymonde的幻想偷情,也只是柏拉圖式
(而且是沒有風水遺囑嗰隻!)。
未說演出,先說陳敢權在場刊中精彩的一段話,含束,客氣地指出香港的一般觀眾欣賞喜劇的能力尚待提升,確是一語中的。然後詳盡列出這劇中包含的鬧劇元素,觀眾如細心一讀,獲益良多。這類喜鬧劇,看過的實在不少,記憶中最精彩的是撞扳風流(1995吳鎮宇,李婉華,梁榮忠的「中天制作」版本) 。而另一方面,失手的也有。今次香港話劇團的《橫衝直撞偷錯情》,可納入「佳作」的行列。
喜鬧劇的難處理,其中最関鍵的一環,可能是timing。《橫》劇的成功,時間控制準確是重要的因素。這劇還有一兩處特別的地方。最明顯的,是一人飾兩角,辛偉強洗練的演技當然記一功,而這兩角色出場入場的次數繁多,相信專業的後台人員幫助少,否則很易出亂子。說到幕後,不能不一讚七彩奪目的服裝,給這劇生色少。另一個特別的地方,是一個有語言障礙的角色,使我啞然失笑的,是中文字幕忽然派了用塲。
看香港話劇團的演出,不用每次都演員逐個讚了,專業的演員,都必「交足貨」(不似劇中的某角色!),專業的表現,在於觀眾未必看到的地方 (因為台詞在其他演員身上),也一絲不拘,例如王維吃「門碰面」後的「依牙鬆“降”」,當然也不是王維獲獎後特別努力,而是每位演員也是如此。更喜見劇團新血的發揮;《美麗連繫》中飾Jason的黄譜誠,和飾Iven
的凌文龍。
寢室物語
團劇團這齣喜劇在牛池灣文化中心文娛廳演出,應有資格參加角逐明年(第二届)小劇場獎。但這獎項沒有分設「悲/正劇」和「喜/鬧劇」,喜劇可能稍吃虧。且看近五十年(1956至
2005)的奧斯卞最佳電影而又同獲金球獎的,只有10部是後者的
「comedy/musical」組;而「drama組」的,卻有27部。喜劇難獲獎的現象,可見一斑。扯遠了。
另一方面,只看觀眾的熱烈反應,便明白intimate小劇場的好處。那管人少少,掌聲笑聲,都比近來兩次在葵青大劇場看的喜劇好。當然也不能抹殺編,導,演三環的功勞。編劇尤值得一讚,三個很地道,就地取材的小故事,誇張和寫實之間有很好的平衡。也有很豐富的台詞“小配料“,提及的由摺椅作武器而至黎明的莫明其妙“名句“,不勝枚舉。整體演出不錯,尤其出色的是黃懿雯。
觀劇後到就近的茶餐廳下午茶
(隔枱的不單只有其他觀眾,還有演員,好熱鬧),閒談中說到這齣戲其實悲劇成份不少於喜劇,尤其是正統訓練出來的演員的艱苦經營。且看在紐約,雖然很多演員都在當餐室,酒吧士應等機會,但畢竟 Broadway 和
Off-Broadway 劇場多。每想到在香港困難的客觀環境下,演員對演藝事業理想和堅持,肅然起敬。
寒江釣雪
杜Sir借薛覺先的劇目《寒江釣雪》為的劇名編了的這齣話劇,表面看來,重心跟說紅線女一生的《一代天嬌》(李宇樑編劇)
頗相似,但有趣的是,《寒江釣雪》中的一個「雪」字,是玄機的所在。這劇對「薛老揸」的描繪其實不深入,而且頗為反面;情塲浪子,不負責任,大男人主義。對主角藝術靈魂的刻劃,比起《一代天嬌》更有天淵之別,我想這是杜Sir刻意的。這劇的真正主角是「雪」,不是小妹後來變成的江雪,而是for
better and for worse (turns out to be worse in this case),一生一世,名正言順的「五嫂」唐雪卿
- 一個給廖安麗演活了的唐雪卿。
廖安麗這名字,很抱歉,我是上個月才第一次聽過,她的全盛時期我早己移民,上月在《晨光》羅啓新『平常人的不平常事』訪問環節中,才對她稍有認識,到了觀劇前在大堂的海報上偶然留意到她的名字,才連繫起來。廖安麗演唐雪卿的四個階段層次分明。演二十歲未到的少女年代,青春的扮相,嬌嫩的嗓子,完全有說服力。婚後七年,還未到三十,正是艶光四射,如日方中的年代,唐的霸氣,也盡顯出來。最後的階段,近五十了,雖不算老,路其實己差不多走完,很多事情都看化了,但畢竟還是唐雪卿,心中的一點火仍在燃燒。這三個不同階段的唐雪卿,廖都有很好的演繹,但最精彩的,該是三十餘四十歲的第三階段。
這是第二幕開始,抗戰尾聲到勝利重光的一段時間,劇本用倒敍形式,廣州香港之間,交待了不少関鍵性的情節。這也是唐雪卿的一個轉捩點,在演出的角度上,可說是好戲連場。其中最精彩的,是唐上門找小妹的一塲。這一類場口,在電影,話劇,戲曲,歌劇,小說,廣播劇等等,看過無數次,而看本劇仍受到很大的感染力,歸功杜Sir
的劇本和廖安麗的演出。唐一方面是深思熟慮,極盡鋪排的「說詞」,一方面卻仍脫不出種種內心的交戰
- 憤怒,無奈,自嘲自憐,以至和小妹有點惺惺相惜,這多層次,複雜的心理狀態,杜Sir寫得出,廖安麗演得出,是觀眾之福。沒有特別提到其他演員,不是他們演得不好,只是廖安麗實在太出色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