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8日星期二

24 to 26 : 孤寒鬼。容易受傷的女人。情信。四千金



孤寒鬼

莫里哀的大師地位自然不容致異,但畢竟略為過時,《孤寒鬼》這劇本,比起上月看香港話劇團的《橫衝直撞偷錯情》,已覺遜色。幸有導和演的實力,中英劇團這演出,仍是可觀。莊培德的悉心泡制下,搞了很多小趣味穿插,從蝸牛式的女僕哥士的太太,以至第二幕開場時的 near-a-cappella大唱特唱等,不勝枚舉。而全劇盡情採用誇張的型體演出,亦很恰當。

演員方面,中英這新一代的班底確實不錯,延續性方面有兩代前的中堅份子袁富華擔綱,新一代最出色的新出爐最佳女配角王曉怡這次發揮的機會較《冰鮮校園》和《搶奪芳心喜自由》少,但也交足功課。吳家良表現好,誇張中仍保持分寸,想起他《冰鮮校園》提名最佳男配角的精彩演出,卻敗給日漸浮誇,嘩眾取寵的王耀祖,真為他不值。其他胡麗英,朱柏謙,凌智豪等中英常客,都配合得很好。朱鳳嫻在「劇埸工作室」的《爺爺與情人》和「致群」的《對决》中看過。鄭至芝似乎游走「團劇團」和中英之間,今次沒參與,七月卻會在《女媧傳說》出現。

容易受傷的女人

整體演出: 這劇兩條主幹是焦媛的自傳式故事和王菲的歌 (請看下面兩貼),而演出元素卻七彩繽紛,有映像,舞蹈 (潮流和傳統,各式各樣),棟篤笑,影子戲,默劇 (張達明演繹忙碌的香港人),畫外音,和常規的話劇。上半場進展流暢,下半場為求更豐富,加上張達明角色的故事雙線並行,反而有點不協調,但也可以多角度欣賞。

故事: 觀劇前聽過兩位主角上RTHK2『夏娃瑪利亞』的清談*,已明白這齣劇是焦媛對亡父致敬的自傳(在父親節演出似乎是個美麗的巧合),觀眾未必知道,待看到完結時字幕的「獻給父親 - 焦媛」,感情上應有一定的衝擊。 這戲有三層體驗,一是焦媛自己真人真事,二是《容易受傷的女人》這劇中女主角(啊甲)的故事,三是戲中戲《她來自北京》中女主角(啊乙)的故事。三個同一故事,卻有三個層次,有些影評搞高深的人士,叫這做folding,探討演員能否同一段劇中,表達到三個層次 (啊乙,阿甲演阿乙,焦媛演阿甲在演啊乙),其實有點鑽牛角尖。如要更複雜,還可以有第四度空間:王菲的故事哩!焦媛演這戲,沒有可能演得不好,反而要小心真情流露之下,不要失控,以她的專業和經驗,這自然也難她不到。

: 開門見山,表明立場:我認為王菲是 Cantopop女歌手中最好的一個 (國語「時代曲」不計在內),她的歌,也是變化最多,難度最高,例如改編自 Tori Amos Silent All These Year的《冷戰》,技巧上可能有三數人能辨到,但要真正唱出這歌的味道,就只有她一個。但她也是百發百中,例如《暗湧》,便是王菲的歌中唱得較随便,相比之下,特別扣人心弦的是後來用了作《越快樂越墮落》插曲,黄耀明重唱的版本。扯遠了。《容》劇中二十六首歌,差不多都出自不同創作人,頗有代表性 (填詞剛好一半是林夕,是可以預料),最流行和鮮為人知的都有。以焦媛的唱功,悅耳動聽絕對不成問題,但嘹亮之處,較似葉倩文,其實焦媛可能跟本不是要模仿王菲 (而王菲的細緻和千迴百轉,也不是任何人模仿得來),整個演出中聽着焦媛把王菲的作品一首一首演繹出來,是賞心的享受,如要鷄疍裏挑骨頭,在《執迷不悔》的駕駑上,似乎稍欠半分。

情信

觀後找背景資料,場刊中提到A.R.Gurney的其他作品,《飯龐》一劇有點印像,翻查之下,原來是二OOO年看過,還保存了場刋,演出單位是『香港影視劇團』,演員包括雪梨,陳哲民,黃文慧等。上網更找到這作品初面世時的 Authors Note: This is a play, or rather a sort of a play, which needs no theatre, no lengthy rehearsal, no special set, no memorization of lines, and no commitment from its two actors beyond the night of performance. It is designed simply to be read........in front of a group of people of any size. 因為隋意式模式,台詞也不用背,使數以十計的百老匯資深演員演過這戲。

書歸正傳,『糊塗』今次演出,用較傳统的舞台劇形式,頗有挑戰性。用兩人讀信來支撑九十分鐘的演出,談何容易?『糊塗』聰明地用了各種舞台元素:現場音樂〔鋼琴〕,燈光,影像,形體〔小曼病時〕等等,。而其中最重要和出色的,是張貝琳的音樂和現場鋼琴,對過場的情緒轉變〔例如從沈重到輕鬆〕,和襯托以至發揮劇中各種不同的感情,都居功至偉。但無論配套怎樣好,一齣劇能否感動觀眾,終是要靠故事的本身,和演員的演出。

《情信》以輪流讀信的形式,說出兩人的一生和他們之間的微妙關係,如上面說,很容易流於單調,沉悶。而演出成功,首先是劇本〔原著及譯本〕的吸引,觀眾可以從幾個層次接收。有點似電視肥皂劇的情節,是最普及的一層。也可以深入一點探討兩人感情的源頭。如果想換個角度,作距離的欣賞,可以思巧一下『純在文字上溝通,是否等於活在一個虛假的世界』這一個課題。不過魏綺珊和陳文剛的投入演出,觀眾難不受其感動,不容易保持冷靜距離的欣賞。更要一讚的是兩人演譯主角從少年時代至後中年,近五十年的成長變化,掌握得好,尤其是因為劇的結構,沒有時間用化裝幫助,全靠功力。

『糊塗』這《情信》版本用兩個年青演員先出場,演譯了不夠十分鐘的第一節,給這演出生色不少〔這安排原著似乎沒有〕。蔡瀚億和張嘉琳的演出清新可喜,正如導演大師兄梁榮忠說,雖是小試牛刀,已足以叫觀眾期待他們下次演出。另一方面,這安排也突顯了魏綺珊和陳文剛的功力,他們從兩個年青人〝無縫〞地〔seamlessly〕接過兩個少年時代的角式,一路演下去近五十年的故事,直到最後兩個年輕演員再出現,四人劇終時在舞台上的定格構圖,是神來之筆。

四千金

製作一齣本地原創音樂劇,往往有點吃力不討好,主要是音樂一環上,很難和經典的百老滙作品相比。信手拈來,近十來年的翻譯音樂劇如 《夢斷維港》,《紅男綠女》和《夢遊騎士》 (請參閱本博客《大眾回憶17),都很成功。反觀本地原創音樂劇,除了濃厚鄉土/本土味的《邊城》和《城寨風情》外,其餘的看完後都烟消雲散。四千金的音樂創作水準,比近年看過的高。Frankie Ho 的旋律,優美和鬼馬皆能,陳文剛的詞也保持他一貫的靈活性。相輔相承,變化多端。例如一首《媽媽》,充份地利用四主角的SATB組合,發揮了混聲四重唱的美感。又如諧趣歌《我那裏》則有Gilbert & Sullivan的影子,四人各懷鬼胎,你推我讓,直是Mikado I am so proud 的情景,而百花齊放,各自表述的技巧,則和The Gondoliers In a contemplative fashion 一脈相承。

余翰廷的劇本一向穩健,今次的《四千金》卻較鬆散,欠了點重心推動力,成了有佳句而無佳章的現象。四位男女主角,對本地話劇愛好者來說,己不用介紹。林澤群和黄龍斌,加上盧智燊和劉浩翔,都是在世紀末年代在中英從生力軍漸成中堅份子,然後林,黃兩人離巢後兜兜轉轉,成立了今天的異人實現劇場。廖淑芬和林小寶則十年前創立劇塲工作室。再早一些,亦有《遇上1941的女孩》(2000年全新版本) 的合作。如要再推遠一點,可回到1994兩人均有參與的演藝畢業作品,上面提過的《紅男綠女》。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