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3日星期日

57. 白夜行。a lonely planet b。小人國。房間。奪命追魂Call。賤泥積木



白夜行
看《白夜行》全無包袱,東野圭吾的原著沒有讀過,四年前日劇韓拍,孫藝珍主演的電影版曾起念想看,但結果也錯過了,但這〝無知〞正好配合蔡運華今次re-imagine這故事的意念,Google了一段明報新聞《白夜行不是推理劇》*裡說得清楚,請參閱下面連結,不再複述。另有較早些時MPW《日月舞台》一篇特稿『邪惡花』中,更說明〝惡的開端正是導演想要追尋的問題〞,原著三十多個角色之中,只抽出三個最重要的,用全新的切入點,探討他們最核心卻又不曾在書中提及的內心世界。最難得的,是這個創新的製作,得到原著作者的授權。
選劇要看劇團和演員,『后花園』雖不認識,三個演員卻是必看組合,去年世界末日前兩個月看過李鎮洲和蔡運華在牛棚的合作,但〝末日正日〞的變奏再演卻錯過了;活躍的林沛濂,在劇場中直是無處不在,就算不現真身,也有筆尖墨水,如不久之前的《愛妻家》(53)
《白夜行》舞台設計很好,簡約而富想像空間,開場時的漆黑中一段日語VO,如果先有略翻場刊,便知其點題作用。燈稍亮,三個演員各自定格,然後一左一右的林沛濂和蔡運華,分別以手和腳展開MPW中提到的〝肢體互動〞元素,尤其可觀的是後者先來MJ (I think) 的原地步行,逐漸加速至狂奔的效果,雖仍是原地,卻也使人想起她《如果在末日,一個旅人》(52) 裡的狂奔。
看《白夜行》有理性和感性兩個層面,先說後者。營造這個藝術total感覺 package,型體只是其中一環,「神父」劉銘鏗的燈光及剪紙設計,亦居功厥偉,《善水怪婆婆》(55) 裡欣賞了他精妙的pop-up劇塲,今回用的是剪紙,演員用投影機把剪影放到大銀幕上,時而說故事,時而營造氣氛,出神入化。燈光用得更妙,强烈而聚焦的電筒只照著兩個坐在桌邊演員自膝以下的腿和腳,配合第三演員的獨白,在觀眾的想象空間裡構成的畫面,比電影更graphic說到理性思考,不需完整故事,劇中人一鱗半爪的慘痛童年回憶,反而更能激發觀眾的反思。劇終無謝幕的處,《危樓》(56) 裡已提過。

a lonely planet b

第一次看姚潤敏記憶中是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的〝前身〞,座位跟前面椅背的距離,連身高不到五呎的觀眾也會頂膝頭,匪夷所思,重建後舒服了,當年看的是『演戲家族』的《狷窿狷罅擒高擒低》。兩年前『新域』的《遺禍人間》(36),她也有参與,和邵美君狂jam之餘,還有朱鳳嫻和柯嘉琪,簡直是楊門女將聲勢,今次和阮煒楹的合作,好像是第一次。黃譜誠在話劇團的日子,剛好未有機會近距離看過他的黑盒演出 (不似楊政楠或凌文龍),因此印象不深,認識的反而是和Frankie Ho拍檔的音樂人,是在《一夜歌,一夜情 (2012) (47),而該劇中也欣賞到阮煒楹的音樂造詣。看過楊偉倫,是朱凌凌全團 (加上白只,朱栢謙,陳文進)PIP的《仲夏夜之夢》(11) 裏的〝特邀演出〞,做劇中最搞笑的草根劇團,他的角色是「細蕭」。郭翠怡離開中英後的演出,喜仍有機會看到,如《愛之初體驗》(45),今次欣賞的是她筆下首個完整編劇作品。創作的一點背景,可参閱『新域』FB中她寫的《關於「A Lonely Planet B」的二三事》,是轉錄自去年臥虎藏龍的場刊。她又自嘲劇本〝只適合二十五至三十五〞的人看,這年頭〝廿幾近三〞的女孩子,對年齡數字特別敏感,其實年紀不是一個數字,而是一種心境。

這齣很有電影感的温馨小品,亦略有些兒潘惠森feel (場刋「編劇的話」也有對他pay tribute),人物性格鮮明,看得輕鬆,無大起伏卻充滿小趣味,開宗明義講「寂寞」,潛台詞是人與人的構通問題。很開心看阮煒楹當主角,演粗獷及頗歷滄桑的29+1,跳海 (强調不是自殺) 後發現自己給救上一無名 (或多名) 小島,給一個搞民宿的四人單位 (不叫家庭因為全部是家庭成員) 熱誠款待,和各人的構通裡自己的性格也逐漸流露,阮煒楹casting against type演得細膩,叫人眼前一亮。姚潤敏的大嫂,把熟悉的類型演得生動立體,功力盡顯。黃譜誠演肥仔
亦捕捉了愛理不理,略帶反叛的少年性格。最討好的是楊偉倫演〝好人〞陸尋,有一顆金子的心卻又苦於不懂如何構通。APA新〝出爐〞的江浩然演純情天真的宜專清新可喜。台灣來APA深造碩士的何欣旅演的「少女」,旅居小島開酒吧,卻難解思家之情,跟女主角一見如故,是她在島上真正可以談心的人。

上次看『新域』是柯家琪的Happy To Gather(47),今次場刊中提到歷年來有潘惠森的「昆蟲」,「珠三角」,「人間」等系列,但看最近走勢,是否想開一套「新進女編劇英文劇名」系列?

小人國

終於有機會見識《小人國》,今次四度演出,W和風車草的基本陣容外,有兩〝新丁〞加盟,陳淑儀自從他和陳瑞如〝聯合主演〞的《萬福一千年》開始,已看了他近十八年的演出不計其數,至於王菀之,錯過《柯迪夫》後至今仍未後悔完,今回首度看她演出,氣定神閒,字正腔圓,有專業演員風範。較少看的劇場活躍份子,卻是鄧世昌,《遺禍人間》(36) 的三個主要男角之中,他沒有陳子豐的「現實粗口」和梁子峰的「陳曙曦型像」,相比之下不夠〝搶〞,不太鮮明,七位導演眼中的40@2012(52) 裡的環節更只是《遺禍人間》的折子戲,所以今次才真正認識鄧君。

八場戲,〝約2小時5分鐘〞(5分鐘??) 的演出,平均每場一刻鐘,開頭的三場有點miniLove is shit》的味道,郡美君再展渾身解數,第一場玩「食得至好叫」是群戲,亮點是滾珠式台詞全team流暢的交波接波,一氣呵成。第二場雖說是郡美君的精彩showcase,但白只的minimalism和她的誇張構成耀目的對照效果,功不可沒。第三場用已成icon的馮陳美嬋極諷這年頭娛樂圈爭出位的種種醜態,在一眾資深演員拱照之中,王菀之扮近百老翁更為突出。第四場借哆啦A夢來揶揄廢話連篇一族,最搶鏡的是黄呈欣的靜香。第五場來個大cross over:從more than out out地的江南style,玩到〝手指抽筋〞的귀요미송,加埋廿年後多謝Anna Hathaway能夠復活的Les Mis,帶入下半部的高潮。跟着的《卸膊操》,明顯地是最得八十後職場眾生的共鳴,簡單,形式化的presentation 絕對work,是極準確的選擇。不要讓momentum停下去,第七場Little Family是我最欣賞的一場,完整的故事,簡潔的手法,在此時此地鋪天蓋地的「家庭核心價值」宣傳之下,現實的大氣候之中,狂笑之後,越覺悲涼。壓軸的女排十年後,盡情發揮《小人國》的誇張荒誕感,看觀眾的熱列反應,以可遇期這系例可成為本土長壽劇。

房間

準備功夫充足:電台有《新文化運動》,《演藝風流》和《思潮作動》;文字有「信報」。入場前對這齣劇的創作背景已相當了解,最匪夷所思的,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竟然拒絕支助這作品在紐約上演,好難得的機會,視若無睹,冇改錯名,端的行政〝特別〞,非正常人能理解。除了以上的聽和讀,連事先張揚較另類的觀眾席也在FB上預覽了。中性的劇名《房間》不大起眼,對戲的內容沒有什麼提示作用,去年看過《房間裏的女人》(45) 的觀眾,可能會聯想到那類劇種,Off-Broadway以房間為名的Marvin’s Room,『劇協』1999搬上本地舞台時譯作《麻煩家姊妹花》,雖未點出該劇〝病困〞這主旨,但也為劇情提供一點線索。扯遠了,《房間》的主題,如只可以揀一個字,定是〝書〞。房間》說的其實很多,首先是對〝書〞這整個行業的慨嘆,甚至更原始一問,〝書〞之為物,今時今日,究竟變成了一件什麽東西?第二個課題是IT新世代人的抽離,俗稱〝宅乜宅物〞。另又觸及傳媒 (猶其是TV) 屆的紛圍。如要聚焦故事的主線,也可以看成是人在面對巨變後心理狀態的探索。

已略提過的場景設計有心思,有助觀眾的投入,和不久前同是葵青bb的《非常口》異曲同弓。開場劈頭而來,Gladys對觀眾的〝溫馨提示〞也別開生面,跟《和媽媽中國漫遊》(59) 的處理又各異奇趣。《反面情侶2(45) 裡已提過很高興見余翰廷再現舞台,《夜鷹姊魅》(51) 他退回幕後,今回更喜見他和廖淑芬又再〝n〞次合作,百看不厭。但這劇是較近似他的獨腳戲,結構上全劇是book-ended between他的兩段精彩獨白。Gladys出場雖然不多,但質比量重要,從神采飛揚的Oprah Winfrey,到舉重若輕,揮洒自如的Wendi Deng,叫人看得神馳目眩。

電台訪問中潘詩韻說找陳曙曦導演,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他對台上IT gadgets 的駕馭能力,看戲後對這點更明白。這戲最重要的一環是主角用電腦和人 (現實生活中的和他幻想中的)構通,劇中處理手法千變萬化,嘆為觀止,可以是台詞,畫外音,純文字,人聲讀文字,咪嘴,演員對電腦來言的面部反應,on top of all these,演區前地上一列電腦mon real time 呈現對話,頭頂的字幕不單是雙用 (處理眼看到和耳聽到的訊息),而且雙向 (C to EE to C),不是嘆為觀止是什麼?妙處難以盡錄,舉個例:最巧妙的第二幕,教授和對方的對話,POV本來是教授自己,的觀眾聽在耳中的,教授的說話是VO,即是說眼見到的教授是閉上嘴,到教授開口時,卻是讀出他在mon上看到對方的來言!

問卷有個有趣的現象:年齡組別細緻到36-4546-5556-6566-75>75!前所未見,上次見天邊外劇團的問卷已是年半前的《法吻》(43),記不起對年長觀眾是否如此特別尊重 (their free-lunch type half price notwithstanding),但相比最近看過的一些問卷,年齡組別40或以上已是〝一網打盡〞,真相映成趣。

奪命追魂Call 

首先,讚賞iStage 的敏銳觸角,把這個很特別的劇帶上舞台給觀眾欣賞。Dead Man’s Cell Phone劇毫不簡單,且看最具權威性的New York Time 劇評的形容:
Ms. Ruhl’s work, which blends the mundane and the metaphysical, the blunt and the obscure, the patently bizarre and the bizarrely moving…….She writes surrealist fantasies that happen to be populated by eccentrically real people, comedies in which the surface illogic of dreams is made meaningful — made truthful — by the deeper logic of human feeling.

欣賞這戲並不容易,表面似是輕鬆喜鬧,但它的黑色幽默有時卻出人意表,以為看到抓着了重心,劇情發展來一個轉折,又似乎要重新定位,有點兒是在界乎坐過山車和維京船之間的感覺。Google “Dead man’s cell phone + youtube” 可以輕易找到十來二十個片段,最多的自然是開場的一段,也有Gordon的長獨白,和餐桌前分贈Gordon 遺物的一場。從開始,iStage的處理已極顯心思,電話中傳來對方似是而非的說話更是神來之筆,又如黑色為主的服裝設計,亦別出心裁。沒有讀過劇本,但亦可想像這劇應該會給予表演者頗大的演繹空間。基本結構雖是群星托月,但某程度上也是群戲,iStage 團隊合作暢順,黑色幽默發揮尤佳,但亦有啓發觀眾反思的地方。全劇最是畫龍點睛的地方,是喪禮後來一曲You’ll never walk alone,那irony,諷刺,極是到肉。

每次看劇,都很有興趣〝随想〞一下演員的組合,回流後近二十年看了四百多齣劇,除了獨脚戲外,演員組合從兩人戲到傾巢而出都有,今次六個演員,可能是最有代表的中位數。六人之中,陳桂芬和歐錦棠看過很多,提過亦不少,不再多說 (或小補充:第一次看後者是在螢光幕上,1993勝者為王III 之王者之戰》,演一個賭壇後起之秀);鄭至芝是〝發現〞於《Blogway Show(19),但其較此更早兩年已看過她在話劇團黑盒《三三不盡》的客席演出;不看電視連續劇多年,但也不可能不知到陳明恩,最近還Google了不少她Youtube上的演唱 (兩文三語齊全),還〝link給海外朋友欣賞;唯一玩票式参與的郭麗詩,從電台節目中得知是財金界高層;last but not least,想到 credential-impressive的鄭君熾,是future tense 為主:極期待的他和張國穎合演的Our Town全新音樂劇版!

賤泥積木

開場是一具屍體橫臥地上,從我座位的角度面部看不到,看到的短髮可男可女,身體的柔和曲線卻應該是女的,但雖是橫臥,也看到高度上不是阮小儀,到了警員到場,叫出死者的名字「陳儀」,立刻想起剛在場刊上怱怱〝描〞過,就是「館主」黄懿雯 (文化人咖啡館)〝特別演出〞的角色,屍體移走後心裡希望不會就止於此,連《界樹下》的〝死屍〞也會起身自行離去!好在不負眾望,她還有兩塲戲,雖沒有對白,但直是無聲勝有聲,尤其是雙料自殺的一場,有聲有色。

《賤泥積木》跟去年看過的兩齣戲有點相似,都是有些兒鬼戲味道,但《飢餓藝術家》說的不是真鬼,只是劇中人的幻覺。真的有鬼的那一齣,不便點名,否則成為spoiler,如有重演,便對不起初看的觀眾,只可說是我去年看的48齣劇中最喜觀的幾齣其中之一。至於《賤泥積木》,不是鬼戲,是略有電影頗愛用temporal scrambling 的手法,用得很好,製造了吸引觀眾的懸疑,想深一層,其實這個劇電影感很强,耐看。

單陳康一個名字,已足夠使我看這劇,場刊中留意到他今次演出是蒙R&D批准參與,想是自今年年頭的《赤裸》加盟R&D後,不再是freelance,但奇怪的是他三月HKAF《屠龍記》演出的場刊中,沒有這〝聲明〞(而同場的鄧偉傑和邵美君分別得『同流』和『風車草』的〝允許〞,卻有提到),不過whatever,陳康的演出,一定是進場的一大吸引。同樣吸引的是尚明輝,他離開HKRT後間有幾會欣賞過他的演出 (但太少了,多點更好),今次《賤泥積木》裡,不單只是搞笑這麽簡單,是演活了一個有深度,很立體的角色。聽,看阮小儀都不多,但對她有信心,果然,收起了charismatic 的節目主持,交出一個很節制,簡約的莫美玲演繹,做得好。對Otto認識最少,但看過王國這角色的出色演繹,以後一定記得。另一定要讚的,是配樂的選擇,不論歌曲或純音樂,差不多兩小時的演出裡,對每一場戲的mood都很有幫助,成為整個戲不可缺的重要元素。

在〝正能量〞之聲震天的此時此地,這齣戲的結局gutsy,不怕衛道之士群起而攻之,說它鼓吹絕望,放棄。藝術是返映現實和人生,現實生活中一日有絕望和放棄,藝術作品便有權去描繪,劇中深水埗裡這被遺忘了的世界的事,天天都在觀眾身旁發生。結局之後的尾聲,除了首尾呼應地更完整的交代陳儀 (這角色在映象「片頭」裡沒有名字,只叫作「妓女」) 的故事之外,亦帶出一個新的層次:包租公是否陳儀這隻駱駝背上最後一根稻草?包租公這陰暗面是否足以使他淪為萬劫不復?給觀眾離場時更多反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