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2日星期六

46. 星夢塵緣。心洞。談談情,跳跳橋。潛水中。同棲異想


星夢塵緣



「演戲家族」的作品在這博客裡「隨想」不少,有《車你好冇》(網誌42)四川好人(網誌39),《一屋寶貝(網誌34),《雪后(網誌11),下面不再重複這些複網誌號數,還有這博客面世之前的《K城》,《遇上1941的女孩》,《邊城》等等。最初看的可能是1996的《低等動物》,至於Family何時開始作出聰明的轉型,擁抱音樂劇這個niche,而終成為實至名歸的「香港音樂劇旗艦劇團」,我想可能是《邊城》吧。


以觀眾熟悉的歌貫成音樂劇,例子不少,Mama Mia*, Across the Universe**和《容易受傷的女人》(網誌24)都是,但這三部作品,分別純以ABBA, 披頭四和王菲的歌為素材,「星」劇則海濶天空,沒有這限制,可以〝以歌就劇〞,有助莊梅岩和陸昕的創作自由度。稍义開來「随想」,莊梅岩在這博客說得不少,認識陸昕卻是台前:2002年「中英」的《女大不中留》Hobson' s Choice,她和邵美君,林娜分演Hobson的三個「不中留」。可能是她代表作,2005的《伴我同行 - 第一步》可惜沒看,大概因為她演的少女程文輝,已看過電影版劉雅麗的演繹,所以只看了當年新寫的《第二步》,劉雅麗演成年程文輝,從她在美國學成回港開展為盲人服務的事業開始,說到和姐年事漸高終與世長辭。扯遠了,再說下去,便要從「和姐」說到「桃姐」***,一發不能收!


言歸正傳,「星」劇以「音樂劇場」形式,用圍繞着兩個歌星的十二個人物,對「娛樂圈」這世界的種種現象有不同深入程度的探討,五位演員分飾十四個角色,減去其中司儀和PA兩個其實沒有戲,正是十二人。熟悉的譚偉權只演兩角,但他的歌喉自然不會浪費,那怕只是聽他一兩首獨唱,也是賞心樂事。林可嘉在《一屋寶貝》重演中接過了初演時劉雅麗的角色名歌星瑪莉亞,表現絕佳,台型和唱功一流,今次只能欣賞到她chorus的歌聲,雖然亦是精彩,但仍不免稍有點失望,好在還有她演娛記的鋒芒和Monica的型酷。何敏儀是Family主力之一,今次她演的角色最多,其中粉絲「骰仔」一角,猶深入人心。宋本浩和趙浩然的演出,在《車你好冇》中均有提及。五人個別演出之外,chorus的共鳴亦是一絕。


劉雅麗和陳潔靈今次合作,原來也是姚小蝶和蓮茜的mini-reunion!說的是1995年重演的《我和春天有個約會》,當時蓮茜和金Lu-lu兩角,已換上明星陳潔靈和米雪,APA原班人馬的馮衡和羅冠蘭,要後來看電影版才欣賞到。「星」劇中EvaAda兩角設計頗有心思,有立體感,雖不會說是為兩人度身訂造,但persona跟她們也頗吻合。每翻看舊場刊都有驚喜發現,原來當年演Danny和婉碧的,竟分別是鄧偉傑和廖淑芬!更奇怪的是看「星」劇時陳潔靈的語氣甚至聲音,竟和最近看過《反面情侶2》裡面的廖淑芬有八成相似,當年《我和春天有個約會》裡是否這樣,十多年實在太,久記不起了 (「行會羅生門」也不過是九年前!)


音樂有倫永亮坐鎮,自然是質素保證,最有趣的,卻是他在場刊中幽默的「攀星失敗」小插曲,如上面說,選曲天空海濶,精彩是理所當然,猶其是壓軸的《當天那真我》,說到這裡又懷念鬼材林振強,填詞雅俗皆能,Sukiyaki (參看《脫皮爸爸》網誌42) 填成杜麗莎的《眉頭再猛皺》,只有他想得出!說到填詞,我的偶像岑偉宗在「星」劇裡只算小試牛刀,希望「岑,高,彭」這〝鐵三角〞能再泡制一齣如《四川好人》規模的音樂劇。


劇場的連繫千絲萬縷,接着來的兩齣分別是HKRT和「中英」今劇季的壓軸。HKRT「心洞」的蘇玉華,正是《我和春天有個約會》「四大顛王」中的鳳萍,而「中英」的《談談情,跳跳橋》,卻是「演戲家族」2002《飛越愛河橋》的另一翻譯版本,細節下回分解。






心洞


《心洞》的票是一年前買的 (多謝 HKRT user-friendly 的全季購票方式),半年前在多倫多見電影自選台推出Rabbit Hole,忍不住看了,那是從舞台劇劇本改編的同名電影,Nicole Kidman提名奧斯卞最佳女主角 (可惜鬥不過大熱的「黑天鵝」Natalie Portman)。先看電影後才看原著舞台劇,有點本末倒置。電影頗忠於原著,但畢竟有了鏡頭蒙太奇之助,出來的感覺頗有不同。例如Jason的出現,是用了幾場純視覺的戲,沒有對白,也沒有介紹他的身份,見到的仿佛是Becca在跟踪他,聰明的觀眾可能約略猜到是什麼一回事,但終是有一定的懸疑神祕感,因而加强電影感,是好是壞,則見仁見智。另一較簡單的例子,Becca在超市掌摑婦人一幕,電影中直接看到,而不是如舞台劇裡的轉述。


《心洞》描寫的喪子之痛,不是即時,而是八個月之後。即時反應比較容易拿捏,但經過八個月時間,太多變數了,就算以場刊中引述Kubler-Ross的哀傷五個階段 (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鬱,接受)為藍圖,也太籠统,實在不容易定位。蘇玉華的演繹有深度,表面上好像事情已漸變淡,內心深處的感情毒瘤卻在增長,life goes on,但是否一天天等下去望奇蹟發生 (最後一場戲的訊息)?和Jason交心後是否兩人都得到absolution?沒答案。蘇玉華專業的準備工作做足,在Comfort Care Concern Group,以淚洗面地和四位哀悼中的母親分享的時間,對演出定有很大幫助。 必需一讚的是王慧慈,她角色的難度未必一眼見到,表面似乎只是搞笑,其實遠不止此,除了平衡直使人透不過氣的張力之外,也有她自己的性格和故事,而且Danny的死她也不能置身事外,一樣有罪咎感,一樣尋求absolution。演Izzy很容易流於浮淺,樣板,而王慧慈把她的層次一一做到,而且不着痕跡,功力非同小可!潘燦良强調這劇以 anti-melodramatic的特質,乘托起一個poignantly accurate portrayal of the bereavement,原著劇本的acting directions,男女主角避免不必要的身體接觸和眼淚,以防流於煽情。他演的Howie,複雜的情緒及跟蘇玉華的Becca的衝突和容忍,低調處理,雖然間中也有火爆的地方,但更多時候是輕輕一句,卻有千斤之重。至於兩位演員現實生活中是真真正正的一對 (十七年了!),對演出有何影響,下面再說。

雷思蘭的演出自是欣賞不少,但自《志輝與思蘭-風不息》(網誌38)之後,感覺上對她更是熟悉了很多,那齣劇的黑盒劇場,亦將凌文龍拉到近距離。兩人在《心洞》裡都有同樣不容錯失的位置,同樣重要的貢獻。


HKRT這齣《心洞》的男女主角是「夫妻檔」 (「夫妻」在這裡是泛義,比「男女朋友」簡潔,很多時候比「情侶」更貼切),這對於對演劇的影響,集誌訪問中蘇玉華說We understand each other's positions very well, and we strictly separate work from leisure. 當被問起過程中會不會爭吵,兩人都同意Quarrel is good. It means communication. 上面說過《心洞》劇本特別要求男女主角避免身體接觸,《反面情侶2(網誌45) 剛好相反,余翰廷和廖淑芬在電台訪問中說在這類情况下,夫妻檔有明顯的優勢,最少可以免除排演以至演出時可能有的尷尬。HKRT的「夫妻檔」最多,除了《心洞》的一對外,現役的有高翰文和彭杏英,辛偉强和潘碧雲,已離開劇團的有龔小玲和陳淑儀,而台上演夫妻或情侶的,高翰文和彭杏英除了《豆泥戰爭》外,還有《遍地芳菲》裡盡在不言中的羅坤和金喜,辛偉强和潘碧雲有一齣《橫衝直撞偷錯情》。「大眾回憶#9談過詹瑞文和甄詠蓓,陳麗珠和紀文舜兩對。如要我選舞台上的模範情侶,一定是陳文剛和魏綺珊。


 [上面不少資料來自HK Magazine Time Out, Hong Kong 的特稿]


談談情,跳跳橋


稍前提過「演戲家族」2002《飛越愛河橋》是Luv的另一翻譯版本,翻看舊場刊,當年的三位演員是姚潤敏,彭鎮南和梁榮忠,場地是「壽臣」,但這已是一百九十三齣話劇之前的事,細節不大記得了,所以也不能跟《談談情,跳跳橋》比較。期待彭秀慧的〝回歸〞演出久已,in fact是從一年前購了票開始 (也同樣多謝「中英」user-friendly 的全季購票方式)


彭秀慧譯得好,主體是本地口語化,而又自由揮洒地在需要地方直接用英語,卻一點沒有是為了保留原著語言的痕跡,反而自然地反映了有些人喜歡說話時夾一兩句英文這現象。另一方面,亦不放過〝玩〞地道語的機會,例如從Harry的〝冇嘢〞(一無所有),轉化為苗(音「廟」)的〝你冇嘢鴉嗎?〞這還未算,重玩埋英語發音本地人最易錯的長短音謬誤:richreach *


這戲較situation comedy更多走一步,極盡誇張能事,farce 定之餘,還稍有踏入absurd的境界,做得很成功,過癮的〝business〞如「無影小李飛刀左右逢源」,已是bonus,主要的是三位演員的功力,無論型體,對白,頓錯,無一不恰到好處。合作自然也極重要,彭秀慧和盧智燊在中英同一年代冒起 (就像今天的王曉怡,胡麗英和吳家良),合作很多,演一對兒的也有《元宵》裡OrsinoViola,《點解手牽狗》裡阿傑和阿琴。彭秀慧和朱栢謙的合作只看過一次,《29+1(六次方)(網誌31),而他亦只是「特別演出」,但是,只看過那一次,便已知道兩人合作是絕無問題!


Luv 1964年在百老滙成功上演 (當時兩男主角是影壇名將:Eli Wallach Alan Arkin),雖然多過半個世紀前,但描寫的人物,放於四海皆準,甚至是越來越〝準〞,加上彭秀慧上巧妙的本地化 (形象清晰的是第三者Lynn,孤獨的女強人,不長進的男人變成細路一樣等),環看此時此地,觀眾能不共鳴!


潛水中


略似《鬼眼》式的「移形換影」角色錯摸,更添趣味,但隨着一場場的走勢,細心的觀眾或雖未必心中有數,亦隱隱然感覺到方向。不管如何,主旨是提供平台描繪幾個故事/現象,天馬行空故然妙,腳踏實地又何嘗不好?《女作家》這題材入時,主要是陳煦莉的戲,心分二用功力盡現,郭靜雯和歐陽駿配合亦佳。《愛因斯坦太太》是好〝正〞的通識教育 (很慚愧,是初次知道Mileva Maric這一號人物),也是郭靜雯和歐陽駿大發光茫的時刻。HKRT兩〝代〞前的女演員,在一齣《紅色的天空》裏,都有機會展示演老角的才華,陳煦莉今次在《媽媽》裡把握了這幾會,郭靜雯和歐陽駿亦再次精彩配合,把這個較常見的主題,好好發揮。《女演員》和《小女孩》較有創意,亦盡是陳煦莉的showcase,還記得她前年的黑盒演出《不起床的愛麗思》(網誌27 ),絕對有資格獲獎,今屆的《不道德的審判》(網誌37),祝她十八日好運,說開十八日,也希望邱廷輝能夠創造歷史,以一隻沒有台詞的猴子獲獎,《盛勢》(網誌43) 他演得實在太好了,今次《潛水中》他只是遊戲人間,作了一次掩眼法的「疑似主角」。郭靜雯的實力在《愛情山手線》(網誌32 ) 裡已充份顯示,《一年皇帝夢》(網誌41) 亦留意到她,看新劇季冊子喜見她加盟HKRT,另一新力軍歐陽駿不大認識,第一次看已很滿意。《潛水中》燈光佈景俱佳,尤其是簡單百變的牆,多功能之外,還提供地盤寫上「費波那西數列」(Fibonacci Sequence)。


同棲異想


(1) 黑盒

在黑盒近距離欣賞表演是一大樂趣,「麥哥利」是沒有特意叫作黑盒的黑盒,HKRT的上環黑盒已有一「細紀」(我胡亂叫的,即十份一世紀 decade) 歷史,近年頭這intimate theatre已漸普遍,其中JCCAC的黑盒場地,似乎是可供免費借用。第一次欣賞「中英」黑盒是2008的《神話江湖》,意念來自高行健的《山海經傳》(這齣劇剛好是今年HKAF節目之一,但沒有看),那次不是中英常規演出,而是和APA合作〝為碩士生提供一個實習的平台〞。翻看場刊,演員名單裡發現今季全職加入中英的楊瑩映。在這Blog上提過,看HKRT黑盒因近距離認識了比較新進的演員如楊政楠和凌文龍。今次《同棲異想》的演員三份之二已很熟悉,看完《同棲異想》後阮韻珊和林鎮威也納入了「熟悉」這組別。


(2) 鏽已生

《同棲異想》演出前推廣做得很好,除了FB上的錄像訪問,六位創作人亦兵分兩路,分別上了RTHK2兩個節目 (還給邵家臻把「鏽已生」三字大玩一場,直到節目「鐘己夠」!),因此入場時對這作品的背景已明白不少,這對欣賞的樂趣只有增無減。這齣從文本,制作而至演出都由六人一手 (or should I say十二手) 包辨的創作,亦確是令人滿意。

首先是relevance,一開場的「麻油」和南丫島的Book Worm Cafe都能叫觀眾認同立生。每一場主角由射燈〝點相〞,然後立即全黑後再亮燈繼續,玩得很好。三面觀眾席包着的長方型演區靈活運用,需要很高技巧和配合,難怪謝「幕」時吳家良特別鳴謝DSM

初看時覺得略有點《六樓后座》的影子,但只限於一班人偶遇「同居」這設計,吳家良和阮韻珊的「對問」跟truth or dare其實也頗有不同。五個故事各有心思,陳永琪的辨公室嗟憤使觀眾有切膚之痛,于珊的雙重感情困擾亦是很多人每天面對的,Miyuki的現狀此時此地絕不陌生,但最教人痛心的卻是她的童年,淡淡的一句「相信少了我家庭會完美一點」,已教人欲哭無淚,十慌的故事較另類,但亦很relevant,使我想起《東風破》*,因末日而勾起清梅對亡父的感情這設計有創意,對末日的另類,樂觀看法(亦有創意)可以强調,深入一些。

除了吳家良的「百搭」之外,同棲五人中也有四人負上或多或少的「百搭」責任,演出全都值得熱烈鼓掌,最喜歡看的仍是曉怡,除了于珊,也欣賞了她自加入中英後似乎是首次演繹的老角 (而且還是死咗嗰隻),十分傳神。劇中有不少對手戲,其中最喜歡的,除了上面提過的一場「對問」,還有是陳永琪和于珊的幾場,演得好不在話下,亦可能是兩人演的都不是「百搭」角色,看來特別有代入感。


(3) 中英演員

拿到2012/2013劇季冊子,先看演員lineup。回顧一下,mid-90s再為起點,已可以數到三代演員 (李鎮洲,黃清俊,袁富華,盧俊豪,陳瑞如,羅靜雯,林小寶,劉浩翔,黃龍斌,林澤群,盧智燊,彭秀慧,吳家良,王曉怡,胡麗英…)。翻看過去兩劇季的冊子,2010/2011的全職演員除了吳家良,王曉怡,胡麗英,還有郭翠怡和賴曉珊。2011/2012擴展有盧智燊正式全職回歸,及阮韻珊,蔡瀚億和林鎮威加盟。一看2012/2013,郭翠怡和賴曉珊已離去,而新力軍卻更强大,加入的除了張志敏,高少敏和前面提過的楊螢映外,更有重量級的朱栢謙和林沛濂。再看劇目,跟HKRT一樣精彩,經典的The Elephant ManAn Inspector CallsThe 30 Stepson its way to become 經典的《夢魅雪夜》,十度公演的《相約星期二》,還有《完不了的最後一課》(自己雖然不是皇仁校友,但先父是,1920年代的,正考慮多留一本場刊,重陽節燒給他!!)


中英的人脈好,外援資源向來强勁,自《風流劍客》(可能是王曉怡和胡麗英的名字首次出現在中英場刊)開始,隨手數下去有姚詠芝,洪節華,余世騰(我看的一場由梁天代替)譚偉權鄭至芝盧大偉朱鳳嫻朱栢謙高繼祥凌紹安陳康陳文剛陳桂芬韋羅莎葉進尚明輝馮祿德喬寶忠…Wow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