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8日星期二

30. 哥本哈根。科學怪人。獨坐婚姻介紹所。我為貓狂。我的援交日記






 哥本哈根

觀劇前溜覧Wiki,觀劇後又有詳盡的導賞手冊參 考,這一餐精神盛宴,份外豐富!

 欣賞這劇其 實有很多角度:家國大義,科學求真,縣疑推理,政治角力等等,全都引人入勝。我感受最深的,卻是第二幕開始,充滿陽光氣色的一場,Heisenberg Bohr兩人回憶初遇,師徒之間已一見 如故,繼而發展成惺惺相惜,肝膽相照的拍檔,並肩站在量子物理學的最高峰,傲視同霽。人類本是孤獨的,而兩個孤獨的靈魂憑着這艱深的共通語言構通,達到這 莫逆的境界,旁人雖然理性上不能理解,感性上卻也心花怒放。當然,先看過第一幕,已明白事情不是這般美好,而Margrethe也就在這師徒兩在雲端飄飄然時 一句話便把他們扯下來,挑戰他們的主觀願望式記憶,質疑他們是否真正如此合作完美。不過,借用uncertainty principle,第二幕開始時描繪的一瞬光 輝,絕對有可能是永恆的。

 如「導賞手 冊」中說,這劇中有一種「外星語言」,觀眾的通識教育涉獵的範圍自是各有不同,其中如果有Isaac Asimov 的忠實讀者,除了他舉世無雙的科幻,也有涉獵他的科普著作,對劇中的量子物理學應 該略有概念,怎至活學活用地把 Schrodingers Cat 理論應用在欣賞這劇的情况上。貓不死也不活,死活是決定於觀察者介入的時刻。戲究竟表達些什,也不是要看觀眾 如何接收嗎?
導演蔡鍚昌 在場刊中幽默地稱這劇為「話」劇,三句鐘純對白能夠深深的吸著觀眾的,首要的自然是劇本的內涵和演員的功力,這些後面談。先要一讚的是舞台設計和導演手 法。四面觀眾席環抱著的是〝冰山一角〞式的圓球的一小塊表面,這「舞台」是兩部份組合而成:平頂,可旋轉的圓形演區,和微斜的延續到地面的「斜波」。這 「舞台」和觀眾席之間的數尺距離又形成了一個環迴演區,觀眾伸手可觸及演員。「佈景」只有三張椅,演員跟随劇情發展搬動。這簡約舞台的乾坤奧妙,全在導演 巧妙的運用和演員的靈活變化,無窮無盡的幾何角度,靜如處子,動若脫兔,好看煞人!加上千變萬化的「獨唱」,「合唱」和「三重唱」交替,把觀眾的心靈和思 想都深深吸著。
香港話劇團 黑盒近來跟「劇埸工作室」(《這裏加一點顏色》) 和「劇場空間」(《不 起床的愛麗思》)合作過後,今次的伙伴是TNT「眾劇團」,精心選角的過程,場刊「導演的話」中已 有詳細交代。Bohr 這人物差不多是為白耀燦度身訂造,有瞿秋白的風骨,有Don Quixote 理想,看《斜路黃花》見沒有他的演出,頗覺失望,今次總算有足夠的補償。看過杜施聰《四季人》的演出 (請參閱「舞台演出網誌18) 如「導演的話」說,希望看到他向更高難度挑戰,Heisenberg Sir Thomas Moore 輕,更有着德國年青人追求完美的一股熱熾,杜施聰的眼神,就把Heisenberg心內的那一團火展現出來。「注團代表」潘碧 雲在這劇的角色一點也不簡單,在師徒的中間,發揮重要的平衝作用,台詞的切入點需要百份之一百一十準確度,語調尤難拿揑,有時半帶謿諷,有時又用來降温。 這「旁觀者」的角色,下半場也有一場壓場的「重頭戲」。潘碧雲舞台上的精彩演出實在看得不少,這劇也不例外。但相信很少觀眾欣賞過她同樣精彩的聲音演繹張 愛玲:http://www.rthk.org.hk/rthk/radio1/Seethrough_KamKL/20090412.html



科學怪人



這個故事原著的中文譯名《科學怪 人》和英文書名 Frankenstein,分別是指「怪物」和創造他的科學家,至於兩個之中誰是真 的主角,則見仁見智。陳文剛演的怪物做型上跟經典電影中看慣了的頗有不同 (例如沒有方型前額),處處看到細心的設計,很成功地配合劇中角色的需要。這人性化,有深度的怪物的性格,彷彿從鐘樓駝 Hunchback of Notre Dame演化到歌場魅影 Phantom of the Opera,這三個西方故事的人物的共通點,是展現了人類〝以貌取人〞的缺點,訴說了本性善良而被世界遺棄的人物的孤寂和 悲哀,正就是梁羽生《雲海玉弓緣》中的「毒手瘋丐金世遺」。劇中「怪物」的進化過程,從孩子般的天真至飽受煎熬,有思想的成人,陳文剛在短片《The Making Of…..》裏面己有解說,在劇中短短的過程中,這轉變或會有太突然一 點的感覺,但以陳文剛洗練的演技演繹出來,己令觀眾較容易接收。


盧俊豪演的Frankenstein的內心衝突,跟「怪物」這原始性格的渴求,大是同。Frankenstein反映了從古至今科學家的迷思:科學是拯救還是毀滅人類,人可不可以 play God 等等.。盧俊豪的演繹似乎是〝一意孤行〞的科學家類型,沒有很大的內心交戰,真至最後和怪物的confrontation那一場,才真的體驗到內心的矛盾。盧智燊和王曉怡在這劇中擔 當了導演的岡位,只有盧智燊在謝幕時在幕前出現。很高興見到余世騰参與這次演出,2010/2011 劇季的劇目冊子裏的五位常規演員,除王曉怡外,其地四人均有 參與這劇的幕前演出,較資深的吳家良和胡麗英自是戲份較重。


智燊在謝幕時談到這個大型制作的艱巨,跟着的《The Making Of…..》短片亦給觀眾一些具體的感受,技術各環中最突出的是音响,戲劇展開後不到五分鐘,我已感受到那奪人心魄的廻環 新歴聲,在香港舞台劇似乎未見()過如此聲勢,直是世界級,從始至終,是托起全劇氣氛和張力的第一功臣。Frankie Ho 的音樂創作自然也是功不可沒。(「舞台演出網誌26」在《四千金》裏也提過他的作品)

獨坐婚姻介紹所

未入題先離題 - 奇妙déjà vu:同一場景,大會堂劇院,同一人物,一開場見高繼祥獨自在台上,當年是19941120日,「嘉士伯灣仔劇團」演出的《小城風光》,他演的自然是「舞台監督」那個角色,那是我回流後看的第一齣舞台劇。本港的表演場地和話劇演員 不算太多,二百八十七齣戲之後重遇這情景,其實不能算太巧合,不過總有半點déjà vu的感覺。

言歸正傳。去年從搭枱搭到醉香,今次是第三次欣賞「影話戲」的作品,還有「糊塗」的cross over,陳文剛的 triple cross over,〝一腳踏兩劇〞,在這裏〝做翻個人〞,實在熱鬧,賞心樂事!

劉浩翔數年前獲獎這劇本,相 信性格近文或近理的觀眾都會喜歡。基本上是三個獨白soliloquy,近理的會認同它們的统一性,如收結時的映像大特寫,鄭至芝幻影式回憶的出現等。近文的則會欣賞如精細藝術品的 變奏如門鎖,合約,簽名,私隱等的處理,而至鄭至芝每次出現後留在台上的motif (拼圖,衣服,書本)。統一和變奏,形成一種藝術美感。

我看的是 A 組台前,但其實也可說成是B組幕後。Voice over 的喬寶忠,陳文剛和黃兆輝的角色,統稱「聲音」,在這劇中也 很重要,陳文剛的聲音已差不多〝化灰都認得〞,看過黃兆輝《灰闌》裏面的突出表現 (請參看舞台演出網誌no.28),對他的聲音也有些印像。更聯 想到多年前看HKRT黑盒《伊狄帕斯王》時演員全 部戴上古希臘面具靠聲音認人,頗〝好玩〞。《獨坐婚姻介紹所》,雖說是三個獨白,然而是有引導性的獨 白,幕後「聲音」的互動十分重要,說A/B角,不如說每場都是七人齊上更貼切。不知道可否考慮全部七 人一同謝幕?


幕前三個人物的演繹方法,高繼祥的40+較寫實,劉浩翔的30+較誇張,趙堅堂的20+較漫畫化,都很傳神,而殊途同歸,均有在即時錄像大特寫中現真身。三人的心理也有細緻描寫:40+ 的〝厭戰〞疲態 (〝你想點就點〞)30+ 的吃軟不吃硬 (給「聲音」聰明地利用這性格)20+ 的戀母情意結 (在這劇裏性取向只是次要)。收結時略為〝紐橋〞三人同現,也能給觀眾一些意外的驚喜,而亦屬情理之中。

我為貓狂



(1) - 入場的觀眾可分為兩類:有養過貓和沒有。「師馬肥」(Smurfy) 自出世不久成為我家成員,直至「廾年歸老」,我應該可以列入前者。



(2) – Time Out Hong Kong訪問黃詠詩文中,她夫子自道 (or should it be夫女?)After watching a play by Pang (她的〝老死〞彭秀慧) you’d want to go on stage, console her, and give her a hug; whereas after seeing a show of mine, you’d feel like beating me up with a chair。可愛之處,活現紙上。



(3) 黑色幽默 - 黄詠詩以此行走江湖,極具功力。《貓》劇中以驗屍官為孔寶如一角的職業這設計很妙,使我不禁想起十年前一套台灣電影《運轉手之戀》,宮澤理惠演一個不苟言笑的交通女警,到男友家〝見家長〞一場,對着做的士行業的準老爺和做法醫的準奶奶,有點不知所措,直至無意中找到一個共同話題,一樁剛巧大家都親歴過的交通意外,說到某某死者的眼球滾到渠邊差點兒跌了下去的種種細節,立時大家眉飛色舞,融洽一家親!



(4) 獨腳戲 - 享受了一場精彩演出之後,思考着獨腳戲這形式的難度。表達方法似乎有兩種,一是棟篤笑,二是傳統話劇 (只不過是由一人擔當多角)。更有趣的是剛看過的《獨坐婚姻介紹所》,表面似是話劇,實質卻較近似三場棟篤笑 (雖然用了很聰明的包裝,而且笑中有淚)。《貓》劇驟看似棟篤笑,但其實傳統話劇的成份還比較多。近年來看的獨腳戲不多,但也有幾齣:《死佬日記》(請參看「舞台演出網誌」no. 18),《Under Mill Wood (no. 14) 和彭秀慧的《再見不再見》(在開始這博客之前看的)。雖然類型不盡相同,但面對同一挑戰:如何在頗長的兩小時內都不叫觀眾的了注意力流失。《貓》劇也用了各種不同的技巧 (例如利用錄像使內容更豐富,同時亦填了過場換衫的時間等等),整體來說是成功的。但最重要的還是黄詠詩壓得住場,文本和內容夠吸引,就算是〝第二類觀眾〞,亦能投入。



(5) 最愛 - 喜歡這齣戲的地方很多,最愛則是B-flat 一場,有深度,有感性,但又不失統一的黑色幽默作風。同時亦值得一提的是黄詠詩跳出角色地演繹《最愛》。周慧敏這首典型K歌之寶,當年「寶麗金」〝大numberK碟一出,和一眾K迷朋友,不論男女,相爭先唱為快,現在聽黄詠詩的精彩演繹,亦頗有懷舊feel



我的援交日記



我的援交日記 - 觀後隨想



妙不可言:三個周末一口氣看了三套劇,分別用不同的方法展現獨腳戲和對手戲。前兩貼已提過,《獨坐婚姻介紹所》中角色和「畫()外音」演對手戲,但骨子裏是獨腳戲。《我為貓狂》基本上是獨腳戲,但也有和電話演的對手戲。《我的援交日記》雖然有三位男演員,但朱鳳嫻亦安排了幾場獨腳戲,而且除了傳统的對手戲外,更有在「自動追焦液」一節裏一場短短的〝一人飾兩角對手戲。《援交》一劇在形式上是比較更豐富。



聽過朱鳳嫻上「思潮作動」談《我的援交日記》(please refer to link posted earlier),欣賞這劇時更是投入。無可否認有一部份觀眾是帶着獵奇心態入場,沒問題,當年曹禺《日出》的第三幕 (「小東西」被賣入妓院),還不是一樣?也不必如曹禺激憤得要燒掉劇本,一看便知龍與鳳,以此時此地觀眾的水準,這劇必有好的口碑。如聽過上述「思潮作動」,便會明白Judy 選這個課題做這〝揚威立萬〞(不是引述,是我自己的話) 創作的苦心。如未聽過,應該一聽。



這劇經過用心的資料搜集,在娛樂性中也給觀眾帶來一些以前可能沒有想過的觀點,角度。《我的援交日記》和十多年前一套電影《涉谷24小時》* 很相似,其中說到援交女郎遇到千奇百怪的顧客,也有不是找性服務的,如《日記》中的客人只想找人來駡以發洩反面情緒,和《涉谷》中漏網的戰犯日本老兵只想找人聽他的〝光榮史〞。而《日記》更有創意,如援交經濟學,及援交女郎的為購物而購物,直到偶爾買到一件自己真正喜愛的東西 (青山岱瑪的CD),竟然哭了。



整個劇在細節上都經過悉心安排。除便舉個例,先後連成 Choice-ology 和 「至暈飯局」兩場,迷幻光影中換衣服,soliloquy 中同時工作人員〝掃地〞式清除散滿台上的衣服,換出餐桌,一氣啊成。然後「逼食」情節的張力,高檔男客把自己一碟食物砰然地放在援交妹面前的空碟上面,這些別具心思的處理,在劇中貫徹地見到。



周三晚聽到《講東講西》(please refer to link posted earlier) 盧偉力的樂觀預言說本港劇運已到了下一個大突破的邊緣,十分興奮。朱鳳嫻的演出其實已看過不少 (爺爺與情人,對决,孤寒鬼敦煌流沙包),今次憑着《援交》一劇,她應該可以如黄詠詩一樣 (雖然Judy其實出道更早),建立起一個觀眾base,將來 (希望如盧偉力說,是最近的將來) 香港舞台劇大展鴻圖時,必定有她的一份。



* 《涉谷24小時》附帶資料http://www.imdb.com/title/tt0122393/usercomments-15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